960422_Mantra.jpg

 

心理創傷的防衛機轉

 

心理創傷對當事者,都是很深的痛。

為了避免觸及它,就會發展出許多的保護模式。

很像我們會保護身體的傷口不被接觸一樣,

因為只要被碰到就會痛,

會痛就想閃,甚至轉成攻擊。

 

明白各種保護機轉,

容納並繞過它們,

甚至去解開它們

是協助者第一件要面對的問題。

 

那這些防衛機轉有哪些呢?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否認

否認有這個創傷存在,是最直接的方式。

甚至案主會下意識自我封閉記憶,

無法完整回憶當時的經驗,

以避免再度受創。

 

像筆者小時候曾經發生車禍,

穿越馬路被車撞倒,

但被撞的那一剎那的記憶,

一直想不起來。

但到現在,

即便是綠燈狀況下車子停好,

穿越馬路時還是會身體緊張,

特別是下雨天,因為那天下雨。

 

第二種是感覺凍結

就是表現得很淡定,

彷彿這個經驗不是自己的,

用來隔開自己的受創感。

有的案主也會覺得自己沒感覺很奇怪,

但就是沒辦法有感覺。

 

如電影「父後七日」,

主角父親剛死時很茫然,

只忙著處理後事,感受不到悲傷。

但在三四年後的某天,

在機場上,突然喪父的哀慟才被碰觸到,

無法抑制的在機場大廳蹲下大哭。

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種是渺小化

就是告訴自己的受創經驗微不足道,

藉此感覺到安全和控制,

對於他人的關心,採取友善的拒絕方式。

比如保持微笑不語,

甚至反過來安慰關心的人,說自己沒事。

用來阻止被更深入的關心和觸碰傷口。

 

第四種是強烈抗拒情緒

這分成幾種:

 

一種是身體防禦,

也就是害怕身體的接觸,

一接觸便會憤怒、感覺噁心或跳起來。

這類型,通常在受創事件中,

身體有受到傷害或侵犯。

 

再來是類似情境會引發不適,

比如看到某種外型的人,

會特別的討厭和排斥;

或對於某種環境,

會產生恐慌想逃走的感覺等等。

 

再者是談論到某種事物時,

便會發怒或刻意迴避。

 

第五種是外部化

創傷外部化就是,

去處理別人的類似狀況,

讓自己產生有能力處理的感覺,

同時掩蓋自己創傷中無助失控的感受。

 

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拯救

受創者會特別關心類似遭遇的人,

並會非常積極援助他們,

甚至有強烈的義憤。

 

因為是拯救者,

代表他已在創傷之上,

可以減輕創傷的痛苦感。

 

第二種是變成加害者

這類是比較病態扭曲的類型,

這些個案,

會開始去傷害他人或動物,

以製造他人的痛苦,來產生宰制感。

藉以覺得自己強壯有力,

掩蓋自己在創傷中失去控制的無助感。

還有合理化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下次再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覺察 心理學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