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佛母咒輪.jpg

  

這次我們佛法ABC要來講,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習正念。在上一集我們已經談到身念處跟受念處,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心念處跟法念處。

  

當我們身念處跟受念處純熟了之後,我們開始可以往比較細微的心念處來做觀察。

 

心念處的範疇就是心的活動,我們心的活動有哪些呢?回憶、思考、想像、分別對錯。我們心裡動力,內在有一些心裡的習性,心所產生的一些感受跟情緒等等。所以我們要觀察的東西還蠻多的。

 

譬如我們早上起來覺得「好不想上班喔!」、「好累喔!」我們心裡產生這樣的念頭,這個念頭產生一個情緒是「喔!好倦怠喔!不想上班,好煩喔!」這個感覺。

 

那我們就覺知我們的心正在煩,我們心在排斥,我們心感到疲累,發生了這些內容,這樣子就是心念處。

   

我們只要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剛剛的心產生了什麼murmur,剛剛心產生什麼動作排斥還是接納、喜歡還是不喜歡的選擇,這樣子就是心念處了,非常的簡單。

 

例如,我們跟人互動的時候,我們想要爭取對方的好感,於是我們發現心產生想要得到對方好感的一個念頭。這裡面我們有很多的算計,或者很多的衡量評估產生,我們就知道心正在評估。

 

也就是說,我們慢慢開始了解我們內心的活動,這個是心念處的一個主要工作範疇。

  

這個部分,我們還要再談到一點,所謂的心念處並不是反省喔!譬如昨天我想了什麼事情,所以導致了什麼,這叫做反省,這就不叫念處。

 

因為念處通常是即時的,我們上一個念頭發生的時候,下一念頭即時的警覺到我們的心正在做什麼。對這個新的動作本身直觀的看到,這樣子的話才叫做心念處。

 

如果是很久以前的心的活動,那叫做反省,就不是Sati,就不是正念,正念是即時的。

     

因為有這個要求,各位在修習正念的時候,常常會落入一個狀態「我要保持正念」。

 

我很緊張,我就盯著我的念頭,看看我的念頭發生了什麼,隨時隨地我們都保持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一直在看著,好像我們內心有一個眼睛,不斷在審查、在審視。

 

可是這個狀態會讓我們的心鬱悶繃緊,如果一直保持這個狀態的時候,我們會開始打壓我們的心念。

 

因為人就是這樣,我們會開始覺得這個心念不好。我們修行人嘛!怎麼可以起惡念,怎麼可以起貪念,怎麼可以生氣,所以我們開始會去打壓我們自己的感覺,打壓我們所產生的心念,這樣子的話是在干涉心。

  

正念的原則是不干涉,正念只是輕輕的覺知,但是不做多餘的干涉,如果我們干涉了,我們也要了知我們正在干涉。

 

譬如,我內心我看到我起了一個壞念頭。我會想「我怎麼那麼壞!」

 

好,我們只要了知「剛剛心覺得自己很壞,我們起了一個厭惡我們之前念頭的念頭」就是這樣子。

 

心念處它是很綿密的,就是我們起了一個念頭,我們也許對上一個念頭有所評判、有所喜歡、有所不喜歡。

 

除了覺知上一個念頭外,下一個念頭批判上一個念頭的這個部分,我們也要觀照到,這樣子才是心念處。

  

所以心念處是一個綿密的功夫喔,它比身念處跟受念處來的更不容易,來的困難許多。因為我們心念動得非常快。

 

但是我們也不要因為這樣子,就強迫自己產生正念。

 

我再強調一次喔!正念是無法強迫的,正念可以培養,可以扶持,但是它無法強迫。

 

因為一旦我們強迫正念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正念了。我們不知道我們正在強迫自己,我們以為在做對的事情、在修行,覺得這個念頭理所當然,所以我們看不到它,這樣子的話就是失去正念。

 

我們最常失去正念的狀況有很多,譬如「老闆都壓榨我,我是被剝削的」,那我就在這個小劇場裡感到受苦、生氣、憤怒。我就不知道心在演這齣戲,我就沒有看到我的心正在扮演某個劇本。

 

可是如果我發現,「欸,我的心迷失在某個劇本當中」的時候,我們就有正念了。所以基本上我們一開始操作心念處的時候,只會一直發現自己的心一直跑掉、一直跑掉、一直跑掉,其實這是進步喔!

  

其實平時我們不知道,心是一直在跑掉的狀態,跑掉也不知道自己跑掉,就被心的現象帶著走、沒有覺知。

 

現在覺知了,因為你正在修習心念處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一直處於跑掉的狀態,怎麼剛剛又跑掉了,我剛剛又在想什麼?失神了,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的心沒有覺知到它自己,你會發現這個頻率非常非常高。

 

你會認為我修行是不是退步了,之前都沒有這樣啊,怎麼現在發現我的心到處都在lost。事實上這叫做進步。

 

我們就輕輕鬆鬆的,「喔,我剛剛失去正念。」「喔,心跑掉了。」「喔,心迷失了。」「喔,心產生排斥了。」這個其實反而是正念進步的現象。

 

我們如果不打壓自己的心,不干涉自己的心,不讓自己的心苦悶的話,我們正念會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增長起來。

  

接著我們來談法念處。

 

法念處其實是在前三個念處純熟之後所產生的。

 

一開始我們對身體,對感受,對心念的覺察,通常會認為它們都是不同的,一個個都是分開的,這叫做「別相」。

 

我們開始觀察到別相,譬如說,苦悶就不是快樂,我想昨天就不是在想明天。我們會認為上一個念頭和下一個念頭,它們各自是不同的,因為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動作、這些感受,還有這些念頭內容的不同處,所以我會認為它們是不同的。事實上,它們的確是不同的沒錯。

 

而法念處,開始從這樣的狀態當中,慢慢、慢慢去覺知這些身體、感受、念頭,它們共同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共相」。

 

這個共相是哪些共相呢?第一個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身體,無論是感受,無論是心念,它們都是無常的。它不可能永遠在那裡,它會消失,升起了就消滅。

 

念頭升起,念頭又消滅;感受升起,感受又消滅;動作起來,動作又消失。我們身心所有的領域,都是無常的,這就是共相。

  

在這裡我們不是要得到一個結論:「喔!心是無常,我知道了」,然後產生一個結論後,我們就打包回家,沒事了,沒事了,走了。

 

不是這樣的!我們隨時隨地看到自己內心的無常,看到自己感受的無常,看到我們身體的無常,我們直接接觸到無常本身。

 

譬如我講的這句話,上句話已經消失了,這句話又再產生,它一直在生滅,它一直在變化,而我想要留住上一句話,讓它永恆存在,做得到嗎?不可能。

 

我能知道我下一秒鐘,會產生什麼念頭嗎?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控制。

 

那消失呢?念頭消失的時候,我們可以叫它不要消失嗎?哦!這個感覺好好喔!我不想要這個感覺消失,我們可以做得到嗎?好像也做不到。

 

所以我們發現無常是一個沒有辦法阻止的過程,無法控制的,升起之後過一段時間,就崩壞消滅,這個進程是沒有辦法阻止的,這個狀態叫什麼?這個狀態在佛法上叫做「苦」。

 

如果它可以控制、能夠隨心所欲,怎麼有苦?就不會產生苦了,一點都不苦。你想要它消失就消失,你想要它不升起就不升起,你想要它永恆存在就永恆存在,那怎麼會有苦?不會有任何的苦。

  

所以你會發現無常它是一種不斷往前走的推力,你是被迫的。

 

被迫就導致苦;你沒有辦法控制,那就是苦。

 

慢慢地我們在無常當中,發現原來這是苦的,它是一種推力,是一種苦迫,是一種壓力,它會不斷地逼你移動。你不想移動也沒有辦法,因為你無法控制,就像你抓住手中的沙,它就是會一直往下漏,最後這個沙子全部會漏光,你不可能抓住任何的東西,這就叫做苦。

 

無法掌握、無法抗拒,這就叫苦。

  

再來第三部分,我們也會發現到,我們身心的所有現象都沒有辦法主宰。你沒有辦法叫它這樣就這樣,叫它那樣就那樣。

 

如果我們能夠主宰,它就是[我的東西]了。

 

譬如說,我們能觀察的那個知者,它也會消失啊。我們不是常常失去正念嗎?那個知者就不見了,有覺知的時候又產生了。

 

所以你會發現我們那個能知、那個知者,它本身也是無常的。至少它睡著的時候,[能知]在哪裡?

 

所以各位就要去看到這件事情:原來我們身心的每一個東西的現象的共相就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主宰。

 

很多朋友會不太理解什麼是「沒有主宰」,我想請問各位,樹枝上的數葉掉下來,我們能夠主宰它嗎?我們能夠讓它不掉下來嗎?你會認為這片樹葉掉下來,是我嗎?你會認為那棵樹葉是我嗎?因為你沒辦法控制,所以你會覺得那不是我。

 

我們會覺得是我,是因為可以控制、可以主宰,可以干涉,而且我們想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這樣子我們才會認為那是我。

 

譬如說這是我的手,我要讓它舉起來就舉起來,我們才會認為這是我的手。

  

但你無法決定所有,你不是主宰,這一切都不是你說了算,必須搭配當時的因緣條件,你沒有絕對的主宰權。

 

所以你會發現哪裡有我?沒有啊,沒有一個能夠主宰的什麼。

 

所以,你會發現苦、無常、無我、沒有主宰,這個就是法念處的部分。

 

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身心的反應,每一個身心的現象,你都會直接地接觸到這個現象本身的苦,這個現象本身的無常,這個現象本身的無我。這個時候就是法念處。

 

進到法念處其實就進到Vipasana內觀的領域當中了,內觀就在這邊產生了智慧。

  

https://youtu.be/UgvNNxtN36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覺察 佛法 正念療法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