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期四原型-戰士原型
自我期原型的分組
自我期原型分成兩組,一組是內在孩童,也就是天真者和孤兒;另一組是外在顧慮,就是戰士和照顧者原型。內在孩童處理的是我們內在的情緒、面對自己與親密關係的能力;而外在顧慮則是回應社會的期許和要求,以及跟群體和諧的能力。
內在孩童不完整的人,他的戰士和照顧者不一定虛弱,甚至可能是很能幹的。因為外在顧慮原型它主要是用於處理外在事物的,所以可能一個人擁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但是他的內在孩童殘缺不全。
上述情形中較為極端的狀況,我們也可以在社會中看到,如:一個女強人在感情中像個笨蛋或者扮演受虐者的角色、高級知識份子的父母虐待自己的小孩...等種種奇怪的現象,這都是外強內弱的現象。 外強內弱的狀況是如何產生的呢?大多數源自於他們在過小的時候,就被提早要求發展外在顧慮原型,以致於內在孩童還來不及發展就被迫中斷,就要發展面對外在 的能力,也就是「沒有童年的小孩」。比如說由於家中貧窮或父母離異等,所以很小的時候,他就必須負擔家計或照顧全家的家務,小孩在內在孩童尚未成熟時,就 被迫要提前長大。這類的人,通常很堅毅也很有能力,但是常常在親密關係中跌倒。 而外弱內強的人,就是被過度保護或過度受寵的小孩,他沒有機會發展戰士和照顧者。以致於只懂得被照顧,不懂得照顧人;只懂得等待和逃避,不懂得面對挑戰。 他面對外在的能力是虛弱的,所以容易變得軟弱無能又無法照顧別人。如果他內在孩童是較完整的,就會變成鄉愿內向的小孩或是白日夢專家;如果他的內在孩童失 去平衡,就會變成任性而毫無反省能力的小霸王,或是退縮型孤僻者。 外在顧慮這組的原型,主要發展於兒童後期到青少年這段時間。由於年齡漸長,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就逐漸提升,比如要照顧自己、弟妹或寵物等等,所以小孩開始發展照顧者原型。同時小孩開始意識到自己獨立的需要(孤兒),所以必須開始發展戰士原型,來捍衛自己的權利與想法,以及在學校當中,面對各種挑戰的能力。 這組兩個原型的學習模範,一個來自於父親(男性):戰士;一個來自於母親(女性):照顧者。所以,如果是來自單親家庭或者家庭結構不平衡的小孩,他在這兩組原型中,很可能有一個會比較虛弱或過度強大。比如說,在家中父親萎靡不振,母親賺錢養家,因為他可能複製父親無能的部分,或者他被要求替代父親的功能,那麼小孩子的戰士就可能過弱或過強。 在單親家庭也可能是如此,他可能因為沒有父親而失去戰士的模範,或者因為母親為了維持生計,變成戰士,所以他失去照顧者的模仿對象。但是這些都不是絕對的,影響原型成熟度的因素,不只是家庭,但是家庭是重要因素之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