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期四原型

追尋期四原型的發展軌跡

追尋期是在自我期人格發展到一個基本的程度之後,下個階段會明顯開展的原型。當這自我期四原型,有了大致的雛形,能夠保障自我的存在後,追尋期四個原型的需求就會開 始萌發。

    基本上,自我期的原型提供了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架構:安全感與享受(天真者),獨立感與負責(孤兒),保衛與面對能力(戰士)、照顧和滋養能力(照顧者),以讓我們能在社會上能夠自立。

    它們的發展動力是來自於生存壓力,所以 這四個原型從某個角度來說,是被環境和父母親人形塑出來的。當這些原型有了基本的力量後,我們便開始能夠對於自我的存在 方式有一定的決定權:決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存方式,並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建立他們。

    這時候,我們因為對自己 的生存能力有了信 心,而開始不可避免的思考:「我是誰?我生存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然後產生了較高層次的追尋,於是乎,追尋期的人格原型,變成為這一階段的發展重點。這 部份的動力是來自於自己,由自我主動發出,而不像是自我期的原型,是被動的,由生存壓力所追著跑。它關注的層面不再僅僅只是生存,而是更高的層次:生命的 意義和目的,自我經驗的擴展以及與他人的連結。

當然,有人終其一生,追尋期的動力都沒有機會萌芽,因為光是生活的壓力,就讓他耗費了所有的精力,無暇他顧;或者是太過專注於求生存的壓力,而一直沒有機會審視自己,瞭解(或相信)自己的生存已經是安全的(也就是天真者原型是否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是開始尋求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時候了。

追尋期的萌芽與探索方向

    那麼,追尋的種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想許多的朋友,在小時候都問過父母或師長這個問題:「我 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我會在這裡?」「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對於自己的生命和外在世界產生一種好奇和探索的心,這就是追尋期萌芽的種子。然後,可能因為環境迫使我們專注於生存,就被埋沒了。

    當我們發現,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是不夠豐富、是單調荒蕪的,我們就會希望在生存的基礎上,增添更多更美好的東西,來讓我們更完整。我們會開始思索,如何讓自己生命可以更加的豐 盛?於是乎,發展了兩個方向來豐富我們的生命:

    第一個是向外追求自我價值的完成、與他人的連結和共鳴、體驗瞭解新的經驗、以及瞭解宇宙萬物的軌則;第二個方向是專注於向內的探索,增進自我的瞭解、追索生命的本質與內在靈性的連結、以及對 於生命終極的關懷。

    向外的方向,促使我們去學習和體驗不同的人事物,並且開始希望自己在別人的心中,產生意義和價值。同時由於內在天生的渴望,我們會想要與別人發生連結,對於 體驗他人的感覺、產生相互的瞭解和認同,對我們來說,有一種自然的吸引。

    所以有人開始去創造團體、散佈想法,建立事業,由眾人的認同來獲得自我的價值;有 的人利用服務、感同身受於他人的困境和生命,來體會他人的經驗,加深相互的瞭解和連結。更有人開始旅行,不斷拓展自己的接觸範圍,來豐富自己的經驗。在這 些的過程當中,結晶出一套自己面對世界的觀點和態度,以及安身立命的根基。

     而向內的向度,是探求生命本質與自我的瞭解,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決定自己是否幸福快樂的源頭,若能對自己多一分的瞭解並且與這個源頭越相連結,我們就越可以不倚靠外物而自肯自得。同時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對生死的奧秘以及靈性體驗探 索,也因此展開。所以有人開始做自我觀察,參加種種心理課程,不斷的以各種角度來瞭解自己。有的人藉由靜心觀照,或者祈禱冥想,想要獲得各種靈性的體驗, 以期超越生死的迷惑。在這樣的內在之旅過程中,開展出清明的智慧與超然的心懷,並且幫助他人也能擁有本來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