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佛母咒輪.jpg

問:我覺得我的生活都被瑣事佔滿了,沒辦法空出時間來修行。

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修行」對自己而言,代表什麼意思?因為我們對修行的認知,會影響到我們如何統整生活與修行。

    如果修行對我們而言,是必須另闢一段特別的時間做的特別活動,如打坐、練功、念誦經典、祈禱,那麼這兩者必然會產生衝突。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在同樣的時間裡,我們要不做這個,就是做那個,所以勢必要選邊站,然後衝突就發生了。

    但是,如果修行不是這樣的東西,而是保持覺知的明光,那麼生活瑣事和修行,就不相妨礙了。

    任何有形式的修行法門,都是一個起點,不論是動態的、靜態的,它的目的都是讓你有機會靜下來,藉此讓你意識到覺知之光:那個可以讓各種感受、情緒、念頭呈現又消失的空間,我們稱之為「心」的東西。

    當我們在各種修行當中品嘗到自心的明光時,我們會感受到,自己再度恢復新鮮和活力,平靜和喜悅也油然而生。所以很容易的,我們會以為,只有在這些修行活動當中,我們才能夠得到平靜和喜悅。

    一旦形成這個看法,修行和生活瑣事便被分裂開來,自然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衝突。因為如果我要工作、打掃、洗衣、煮飯、照顧家人,我就不能打坐、靜心、誦經、和祈禱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定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修行嗎?

    我不是說靜心修行是不需要的。在一開始,它是需要的。這些法門,可以成為一個錨、一個可供休息停靠的港灣,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浪潮裡,有個寧靜的參考點,可以讓我們回去充電,不至被社會環境中無意識的盲流所淹沒。

    但接下來我們必須練習的,是在這些盲流中保持清醒和覺知。意即那個寧靜的錨,被我們隨身攜帶,而不再被栓在特別的修行方法上了。你試著在所謂生活的瑣事上,比如打掃、聊天、工作中帶入覺知的品質,試著在眾多紛雜的人世間,為自己保留一份明光。不久,你會發現,修行和生活的界限,慢慢的消失了。

    我明白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在浪潮裡翻船,對我來說,根本是家常便飯,數都數不清了。

    但是,如果不跨出這一步,那所謂的修行,就會變成一種娛樂或休息的工具,只被用來滿足我們補充體力和精神能量的需要,而它最寶貴的部分──覺知的明光,卻被棄之於牆角。那無疑是買櫝還珠,錯失要點了。

    所以,如果你感受到它們的衝突,要不要試著改變觀點,嘗試在生活當中把修行所得的寧靜帶進來?說不定你會發現,生活的瑣事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ler 的頭像
    Healer

    Healer成長與療癒工坊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