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漂浮之書(The book of floating)
焦慮
胸口緊縮、手心出汗、心臟狂跳、失控的感覺、迫在眉睫的危機感、胃部糾結、雙手顫抖、無助、恐懼、不祥的預感──我們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類焦慮的症狀。在許多狀況下,焦慮是對特定的威脅所產生的正常反應。
但如果失控了,沒有具體原因或對象的觸發,就產生浮動隨機的慢性焦慮反應,或者因某些對象或狀況(如絨毛玩具、水、動物)觸發,產生非理性的恐慌反應,而這個反應已經干擾日常生活,使人衰弱,這就是焦慮(恐慌)症。在我們的文化裡,這個疾病似乎已經達到流行的程度。
和憂鬱類似,焦慮症也和特定的物質與賀爾蒙效應相關,這包含了肌肉緊張、血壓上升、心跳脈搏加快、變強;以及血液中極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皮質醇。
在一定數量的漂浮控制組實驗中顯示,漂浮被充分的證明,它可以減少肌肉緊張,降低血壓、心跳、脈搏速率。費恩與透納的研究也已經顯示,漂浮可使焦慮相關的生化物質顯著下降。
另一個重大的貢獻是乳酸的研究,臨床實驗顯示,有焦慮(恐慌)症病史的人,如果將乳酸用點滴緩慢的注射到血液中,約有75%的人會引發強烈的焦慮和恐慌反應。漂浮的其中一項效應,就是降低血液中乳酸的濃度,所以也有強大的緩解或預防焦慮的效果。奧利和海爾布隆的研究顯示,漂浮可以降低個案焦慮的主觀感受。
由艾倫 · 貝爾登博士和葛列格 · 雅各斯的聖伊利沙伯醫院,威斯康辛州的阿爾普頓等機構所收集的資料,甚至更令人印象深刻。許多年來,這些醫院已經使用漂浮箱作為壓力管理門診中,處理程序的一部分。
精神病學家貝爾登說,他們發現,這些接受處方的患者中,有絕大多數都曾抱怨,他們被焦慮的症狀所長期折磨。他說,焦慮常常是疊加在其他問題上的共同問題。
在一個長達一年的漂浮統計研究,博通和雅各斯發現,漂浮箱在降低焦慮上有令人驚訝的表現:在所有的項目中,漂浮有74%的人焦慮強度降低,65%的人焦慮頻率下降,有65%的人焦慮的身心症狀減輕。
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精神病學副教授梅爾文·崔許認為,也許浮箱的最大價值,是其減少焦慮的效果:「每一個精神錯亂,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誌,就是是焦慮恐慌…這是我主要感興趣的事,每個進來的人,都活在恐慌當中,而且這個恐慌是沒來由的──這是一種模糊的、自由浮動的焦慮狀態。如果我能夠幫助他們一天脫離恐慌焦慮一個小時,我就能讓自己有能力幫助對方從那裏脫離出來,而不會讓治療效果被各種恐慌症狀弄得殘缺無力。」
崔許告訴我,漂浮「絕對」能降低焦慮,並且能提升部分漂浮者的幸福感。「被診斷出有精神病的人,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而且會不斷的自我回饋『自己很糟』的訊息。如果你可以打斷這種負面回饋的循環幾個小時,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很好,你就可以建立一些東西了。」
作為抗焦慮工具,漂浮箱是具重大價值的,在我們的社會中,它甚至可被慎重的考慮當作抗焦慮的處方之一。在急診室裡,煩寧(Valium)和類似的藥物過量使用屢見不鮮,凸顯其成癮性問題。
苯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如煩寧(Valium)、利眠寧(Librium),之所以有效緩解憂慮,是因為苯二氮類藥物,它能確實的契合大腦某些神經受體,正如海洛因融入鴉片受體一樣。這個受體在1977年被發現後,很快地被神經科學家命名為「煩寧受體」,並指出身體必然有天然的抗焦慮物質分泌(尚未發現),就像腦內啡對應於鴉片受體一樣。
並且正如嗎啡和海洛因可以精確地對應鴉片受體一樣,他會降低身體自體腦內啡的分泌,也會減少鴉片受體的數量,因而導致成癮性和耐受性,所以現在科學家也指出,苯二氮類藥物,也有相類似的問題,會降低身體自體控制焦慮的能力。
所以煩寧會有自然的成癮性,當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停藥後,因為自然抗焦慮物質分泌的降低,患者必須承受數週甚至幾個月,血中具高濃度焦慮物質的狀況,直到身體自然的恢復。
(中略)
每一個漂浮者,在接受漂浮前和漂浮後,測量血液中自體分泌的焦慮物質濃度,都顯示出,漂浮能戲劇化的降低焦慮。
雖然現在還無法完全證實,僅顯示腦內啡的分泌增加和漂浮可能有所關聯。不過,已經能證實漂浮能增加自體抗焦慮物質的分泌。
但我們可透過在漂浮箱內意識自我調整,學習增加腦內啡的分泌的方法,也可以學習如何提高自體煩寧物質的血液濃度。漂浮箱,越來越被發現它在本質上對於維護身體健康是一個很棒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