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endless-knot-buddhism-tibet-men_design.png

 

保持痛苦比解決問題容易」這句話,是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始人海寧格所說的。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越來越確認這句話的真實性。  

 

一般的人,剛聽到這句話,都會覺得無法理解,甚至認為是無稽之談。

 

為什麼人會寧願保持痛苦,而不願解決問題?

 

在受暴婦女的扶助當中,我深刻感受到這個令人困惑的現象:都被丈夫打得半死,小孩也早各自獨立了,她本人也有經濟能力(老公還跟他拿錢),但養好傷,一通電話,她還是乖乖地回到老公身邊。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在少數。

 

而在其他的狀況,你也看得到這類的行為:一個聰明能幹的朋友,不斷抱怨老闆、同事和薪水多糟多糟,但真的鼓勵他換公司,他卻不斷找理由為他的不動而辯解。

 

所以,我想談談,這個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現象。

 

第一個原因,是在其中有他需要的東西,無論是存在感、別人的注意、或其他。

 

當我們是悲劇的主角時,我們其實很享受,因為要成為主角的機會很少,特別我們不是那麼光芒萬丈,只是一個平凡的小老百姓時。

 

但我們只要是悲劇的主角,就能毫不費力地吸引眾人的注意。所以,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在抱怨時,其實是非常樂在其中的。

 

因為我們是主角,是大眾注意力的中心,在別人心中有份量:這其實是十分有快感的。

 

受害者的腳本,是如此的受歡迎,以至於在一群人閒聊時,當有人一開始抱怨,常常就會有另一個人以更痛苦、更受害的故事來爭奪注意力。

 

為了有故事可說,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待在悲劇當中,不讓悲劇結束。因為一旦悲劇結束,我們就失去舞台和燈光,觀眾也就散了。當我們對「當主角的快感」之需要大於痛苦時,我們怎麼肯離開呢?

 

但這個心理過程,常常是下意識、不覺察的,所以本人會堅決地否認這件事,因為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內心深層的活動,所以會認為自己被誤解。

 

第二個原因,是「習得性的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的無助」呢?

 

有一個實驗說明了這件事情:我們把一隻小牛套上繩索,繩索的另一端用結實的木樁釘在地上,讓牠只能繞著木樁打轉。

 

過了一年,小牛長大成為成牛後,把木樁換成脆弱的竹籤。我們發現,即便竹籤是如此脆弱,牠也變得強壯,輕輕一掙,牠就可以從容地離開,但是那隻牛還是繞著竹籤打轉,絲毫沒有離開竹籤的意思。

 

這就是習得性的無助。牠已經完全相信自己是沒能力脫離的了,以至於所有脫離的意願都放棄了。就算有人推牠,牠也不願離開。

 

而且人比牛更厲害,不但拒絕相信自己能離開,他還會為那支竹籤辯護,維護它的合理性,而且漠視或敵視那個勸他、相信他能離開的人!

 

第三個,是「創傷性癱瘓」。

 

什麼是「創傷性癱瘓」呢?

 

當我們遇到重大傷害的事件,超過我們身心所能負荷的程度時,我們的意識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讓我們的意識空白、軟癱甚至昏厥,以避免我們的意識完全崩潰。這就是「創傷性癱瘓」。

 

等到一段時間,危機消除了之後,我們會從這樣的癱瘓狀態慢慢復原,並經由憤怒、哭泣、顫抖等等的方式,釋放剛剛神經系統裡面殘存的壓力。

 

當我們復原的過程被打斷,無論是別人或者自己打斷的,這樣的壓力便會留在我們的神經系統裡面,變成反覆發作的創傷。

 

當創傷被觸發時,我們會經歷相同的無力感,和受創感覺。當我們越是抗拒感受的升起,或是越認同創傷的真實性,就越是阻斷創傷的釋放,甚至加強創傷的傷害程度。

 

這類的創傷,是可以經由專業人員的協助而減輕和治癒的。但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協助個案放開對創傷的抗拒和認同,平靜的讓創傷的釋放過程自然地完成。

 

但許多人在這樣的反覆發作過程當中,陷入習得性無助的陷阱,無意識地拒絕治癒,導致無法得到幫助。

 

要解決這三個原因,都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要滿足:要有意願覺察自己的內心、對自己誠實。一旦不願覺察,只想著問題可以像吃個藥丸就消失一樣,那就遙遙無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ler 的頭像
    Healer

    Healer成長與療癒工坊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