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JPG

在生命交關的當頭,意識往往自然地由時間感轉移至臨在。那個擁有過去和未來的人格暫時引退,而由一個強烈的意識臨在所取代。它非常寧靜,同時又非常警覺。

 

強烈的生死危機,會迫使人放下對過去未來的把抓。

因為這樣的情境裡,

一旦失去對此時此刻的警覺,也許下一秒鐘就會粉身碎骨。

而脫離時間感的束縛,清明又警覺的狀態,就是臨在意識的體現。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為何有許多人熱愛極限運動?

因為在這樣的情境下,

我們可以暫時擺脫我們是誰,以及未來要做什麼的種種紛擾,

處在一個極為清晰敏銳的臨在意識當中。

 

不過,

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才能處在臨在狀態裡,

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達到。

 

但是,對於一個從未處在臨在意識的人來說,

這方法能夠讓我們體驗並認出臨在究竟是個什麼滋味。

有了這個參考,

我們會比較容易認出陷在時間感中與臨在意識的不同。

 

問:「你剛才在談永恆的現在和過去與未來的非實相性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正望著窗外那棵樹。那棵樹我注視過幾次,不過這一次跟以前不一樣。外在的知覺改變不多,只不過它的顏色更鮮豔、更奔放。可是還多了一個向度。我很難解釋。我說不出所以然來,不過我覺察到某種無形之物,我感覺是樹的本質,也可以說是樹的內在精神。而我是它的一部分。我現在才明白,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這棵樹,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無生命的平板圖像。我現在再看它的時候,部分覺知還在,不過我能感覺它逐漸溜逝。這個經驗已經在向過去隱逝了。這類事件,會不會只是浮光掠影?」

 

這段聽眾的回饋,很生動地描述了處在臨在意識所經歷到的經驗。

但他也提出了一個困惑:

他感受到了一種活生生的、有別於過去死氣沉沉的意識狀態,

但時間非常短暫,很快的它又變成了過去的記憶。

那麼,這樣的經驗,只能如靈光一閃而已,可遇而不可求嗎?

 

答:「你短暫地從時間感裡解脫了。你進入了當下,所以沒有透過心智的屏障,去感知那棵樹。本心本性的覺知,變成你的感知。伴隨無時間向度而來的,是一種不同的明白:一種不會「扼殺」活在眾生和萬物內在精神的明白、一種不會摧毀生命的神秘和神性,對萬有皆是懷著一份很深的愛和敬意的明白、一種心智一無所知的明白。」

 

艾克肯定了聽眾的體驗,也順便描述了臨在意識的特質。

意識不透過心智的標籤、過濾、衡量,

直接赤裸裸的接觸外境,

對於宇宙的無限與神秘,帶著愛與敬意,

允許自己一無所知的明白。

 

講得真好,一無所知的明白。

真是非常精準的描述。

所有體會過臨在的人,

都會對這個描述,發出會心的微笑。

 

心智無法知道樹。它只知道有關樹的事實和資訊。我的心智無法知道你,它只知道有關你的標籤、判斷、事實和意見。只有本心本性直接地知道。

 

沒錯,心智所能知道的,只有「關於」你的東西,

它永遠無法直接知道你。

 

你已經一窺無時間如何轉換你的知覺。不過一次經驗並不夠,無論它多美、多深奧。我們需要和關切的是意識恆久的轉移。

打破否認當下、抗拒當下的舊模式。每當你不再需要過去和未來的時候,就把你的注意力撤回。

 

這裡,艾克提出了一個他的意見。

如果們希望臨在不只是驚鴻一瞥,

我們要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時間感裡撤離。

從對過去經驗的依賴、對未來控制的渴望裡撤離,

回到此時此刻的覺知。

 

把它落實在生活裡,起居作息盡可能地遠離時間的向度。如果你發現直接進入當下有困難,不妨先從觀察心智想逃避當下的習性開始。你將會觀測到未來是以比現在更好或更壞的方式想像出來的。如果想像的結果是更好,它就給你希望或快樂的預期。如果更壞,就創造了焦慮。兩者都是虛幻。

 

一開始要脫離時間感的束縛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先要觀察

時間感如何在我們的心智上運作,

對於心智上所謂的未來

是如何地從我們過去的經驗裡投射出來,

在之中如何創造貪愛和焦慮。

並了解到,這些「未來」,都是心智創造的電影。

它在當下並不真實的存在。

 

透過自我觀測,更多的臨在會自動地進入你的生命裡。當你體認到你沒有臨在的一刻,你就是臨在了。當你有能力觀測你的心智的時候,你便不再受困於它了。這時候另一個因素進來了,一個不同於心智,一個見證者的臨在進來了。

 

這裡講到了一個在最開始練習時,

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處於臨在的重要指標:

當你知道你剛剛陷在心智的電影當中,失去了臨在,

此時你就臨在了。

 

注意你的關注力如何經常地往返於過去和未來。不要對你觀測所得做批判或分析。

 

這裡有個重點很重要:不要對於你的觀察所得加以批判或分析。

因為只要我們開始批判或分析,就落入心智的陷阱:

你想要把這份覺知變成已知、可控的經驗和知識,以便以後使用。

這不正是時間感嗎?不正是為了未來做儲備?

所以只要認出自己的心智在做什麼就好,其他的先放一邊

 

觀察你的思想、感覺你的情感、觀測你的反應。不要把它們變成你的個人問題。然後,你就會感覺到一個比所有被觀測對象更有力量的沉默觀察者,在心智內容背後,那個寧靜的、觀測的臨在本身。

 

這便是初步我們要達到的臨在意識。

雖然它跟真實的開悟意識,尚隔著薄薄一層,

但已經非常的接近了。

 

禪宗臨濟大師有偈云: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就是在說這個功夫。

 

沿流不止,就是在描述我們的心智,

像是滔滔河水不斷的流動,無有停歇。

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保持一個純然的觀照,沒有邊際,

這樣的話,

可以說靠近、相似於「它」(開悟意識)了。

 

這樣的心是怎樣運作的呢?

離開表象、概念、和自我,只是純然的觀察

而且時時刻刻的保持警覺如新,

就像用過了吹毛利劍,

還是要磨利它,別讓它鈍掉。

 

我認為這個偈語,很完整的詮釋了這個功夫的修持。

arrow
arrow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