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體字為書摘
覺醒的人總是以當下做為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焦點,不過仍然對過去和未來有概略的覺知。換言之,他們繼續使用鐘錶時間,但卻擺脫了心理時間。
艾克是現代人,
知道現代的社會中,人與社會的互動遠比古代頻繁。
在古代,有了這個體會,
通常會離世潛修一段時間,
等到自己的臨在功夫穩固了再入世弘法。
但這在現代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尤其在西方,更是沒有這種傳統。
所以他提出一套方式來因應現代生活,
就是繼續使用鐘錶時間,但遠離心理時間的束縛。
做這個練習的時候要保持警覺,以免不知不覺地把鐘錶時間轉變成心理時間。
例如,你現在從過去的一個錯誤裡學到了教訓,你就是在使用鐘錶時間。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你在心理緬懷這個錯誤,而引發自我批判、懊惱、或愧疚,那麼你就是把錯誤變成「是我」(me)或「我的」(mine)了:你把它變成你自我感的一部分。它變成了心理時間,而心理時間總是關聯著一個虛假的身份。在乎必然隱含著一個心理時間的重擔。
所謂的使用鐘錶時間,
就是訂立計劃時間表,完成工作、
從錯誤裡學習並加以修正…等等。
我們需要工作維生,
而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
自然會有時間表,比如製造時間和交貨時間等等。
這些都不是問題。
有問題的是心理時間:
對於過去經驗的情感依賴或批判、
對現在狀態的執著或排斥、
和對未來是否成功的渴望與恐懼。
簡言之,就是對於自我舒適的關切。
如果你為自己擬定了一個目標,並且朝著它努力,你就是在利用鐘錶時間。你覺知自己方向的同時,卻又尊重並對當前你步驟付予全副的注意力。如果你過度地專注於這個目標,或許是因為你要透過這個目標,追求幸福、滿足、或是一份更完整的自我感,當下就不再受到你的尊重。它被貶低成了一個本身不具價值,而只是通往未來的踏腳石。鐘錶時間又被你轉變成心理時間了。
這裡,艾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檢驗標準,
就是
你是尊重此時此刻的狀況,給予恰當的回應?
還是你做這些事情時,關切的不是此時此刻,
而是未來是否能夠獲取利益、名聲、或滿足感?
如果你在乎的是後者,
此刻就只是被當成滿足未來的踏板,
那自然就是陷在心理時間的陷阱之中了。
我們即便有過脫離心理時間的經驗,
但在現在的生活當中,
仍然很容易一不小心便落入心理時間的窠臼。
所以時時警覺,不斷的回到此時此刻,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如果未來是由你這一刻的意識品質來決定,那麼你的意識品質又由什麼來決定?你臨在的程度。因此,讓真正的改變可以發生的,讓過去可以瓦解的唯一的一個地方就是當下。
當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單調、無聊、苦悶時,
通常想的方法是轉換環境,比如換個工作、旅遊、甚至伴侶。
很少考慮我們是否能夠換個態度來面對舊有的工作,
比如以臨在的心,來面對諸多瑣事和問題。
但如果我們用臨在的方式來面對生活,
我們會發現,其實每一秒都是新的,
每一個剎那,都無法跟上個剎那重覆。
會覺得無聊、一成不變,
都是因為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經驗記憶裡面,
而這些東西當然是毫無變化的,
所以我們會覺得枯燥。
一旦我們意識到這點,
意識的品質會有很大的轉變,
開始會活潑、平靜、而有創造力。
想要改變,就只能在當下。
一旦想著我要好好修行,以後就能如何如何,
然後把自己的平靜快樂,寄託在未來的想像上。
這樣就是在心理時間裡打轉,解脫無期。
就在此時此刻,放開來,
放掉時間和自我的關切,
放掉頭腦概念的過濾,
赤裸直接的看、聽、和感受,
你就改變了。
就是這麼簡單。
問:「我無法相信我可以達到一個完全擺脫問題的點上。」
答:「你說對了。你是無法達到這個點,因為你當下就是在這個點上。」
沒錯,只要想著「達到」、「變成」,
就落入了心理時間的陷阱中。
再者,你永遠無法「達到」這個點,
因為你一直在這時點上面!
放下執著,永遠只能在此時此刻。
你現在就在這個點上!
要放還是不放呢?
時間裡沒有救贖。你無法由未來裡解脫。臨在是自由之鑰。因此,你只能在當下是自由的。
沒錯,時間裡沒有救贖,
因為時間本身就是苦難的聚集,
任何期待未來救贖的行為,
就是在創造自己的地獄。
只有當下,才可能自由,
而臨在便是自由的門,
它不通往任何地方,
只是敞開、對當下本然的敞開,
一旦敞開,自由便在那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