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體字為書摘
艾克哈特在書中提出了「覺察內在身體」的練習,
來協助我們保持臨在。
以下就是引導:
當你有幾分鐘空檔的時候,特別是晚上入睡前或早上起床前的時間。用意識「注滿」你的身體。
有意識的感知我們的身體,
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
因為當我們陷入內在戲劇或胡思亂想裡面時,
通常我們跟自己的身體都失去聯繫。
我們可能忽略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固定的姿勢,
直到我們「醒過來」才發現自己腰酸背痛;
或者被人拍了肩膀,才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
如果我們一邊想事情,
卻能同時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時,
就不容易陷入劇情,把劇情裡的角色當成自己,
能夠保持旁觀者的位置,不會捲入。
閉上眼。平躺下來。一開始先選擇身體的不同部位,短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手、腳、手臂、腿、腹部、胸部、頭部等,盡可能深刻地感覺這些部位的能量。這個過程只要幾分鐘的時間。
我的建議是,
從頭到腳,一部分一部份的掃瞄、感覺該處的感受。
花個大概五分鐘,把身體每個地方做個巡禮,
感受每個部位,把注意力注入感受的部位。
通常那個部位會有一種被磁力或光明注滿的的感受,
身體的活力和能量開始變得充滿與平靜。
這個就是內在身體的覺察練習。
做完之後,再把內在身體當做一個單一的能場來感覺它。穩住這個感覺幾分鐘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深刻的臨在,在你每一個細胞裡臨在。如果、心智偶爾把你的注意力從身體上拉走,讓你在思想裡迷失的話,不用擔心。你一察覺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只要把注意力再拉回你內在的身體就好。
小部分的覺察做完之後,把覺知的範圍擴大,
一整個均勻的覺察全身,
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感受,
靜靜地待在這個感覺裡面一小段時間。
如果不小心注意力被頭腦拉走,
忘記了對身體的覺察,
一旦發現,
就回到對內在身體的覺察就可以,
不須懊悔。
然後試著在日常生活中,
對內在身體保持覺知不間斷。
這對我們的臨在很有助益。
在你開始把一部分的專注擺在身體裡面之前,你感受到的可能是一個你覺察不到的情緒滯留(累積的負面情緒)。除非你先給它一些關注,否則它就會阻擋你進入內在身體的通道。這個通道就在情緒的下一個層面。
一開始覺察自己的身體時,
我們可能最先看到的是身體的種種不適:
疼痛、僵硬、酸、悶、麻…..等等。
要像艾克所說的,
覺察到那些不舒服是一種情緒滯留,
其實對大多數的我們,是很難的。
最上一層的感受,通常是生理的不舒服,
等到我們的覺知更深入細緻之後,
我們才能慢慢地感受到這些不舒服裡面隱藏的情緒波動。
這過程有一點像剝洋蔥,一層一層的穿透。
所以沒感受到這些滯留的情緒能量先不用急,
這些生理感受的盔甲,要先融化,
才感受得到盔甲內的情緒。
要如何融化盔甲?
只要保持覺察和關注,
慢慢的盔甲便會慢慢放鬆和解開。
當然做些運動和按摩,也是一個很好的協助。
關注不是開始去思考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單純地觀測這個情緒,透徹地感覺它,如此一來你就是照它本然的樣子承認它、接受它了。我們最容易辨識的一些情緒是:憤怒、恐懼、悲傷等。其他的也許比較難以標識。也許只是介於情緒和生理知覺之間,模糊的不安感、沉重感、或拘束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重要的不在於你是否能給它一個心理標籤,而在於你能否盡你所能地把它的感受帶到覺知裡。關注是轉化的關鍵──全然的關注就隱含著接納的意思。
等到我們感受到這些過往的情緒能量滯留時,
千萬別急著排除,
對抗的心態,只會讓它滯留更久。
只要持續的感知和關注,
更細緻和深入的感受它,與它同在即可
這就像是北風與太陽的寓言,
北風就是一種除去和對抗,
這只會讓那些滯留的情緒更加頑固。
而太陽就像關注和感受,
會慢慢的卸除防禦,自然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