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_F23_20100327113837903.jpg

 

#粗體字為書摘

 

就某一角度來說,等待可以比喻做臨在狀態。耶穌在他一些寓言裡,常用等待做比喻。這不是我之前提過的,否定當下的無聊,或坐立不安的等待。也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某一個點上,而把當下當作阻止你得到所欲、把它當成障礙的那種等待。

這是一種不同品質的等待,一種要求你全然警覺的等待。狀況隨時都會發生,如果你不是絕對的清醒、絕對地寧靜,你就會錯失掉它。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等待。

 

在佛教裡用很有趣的兩個詞,來形容心的專注:

一個是「尋」,一個是「伺」。

 

「尋」,就是主動的、刻意的覺知,

有主動搜尋的意味。

就像貓抓老鼠,非常的警覺專注;

 

「伺」則是被動的,沒有刻意的覺知,

像是我們聽著四周的聲音,

並不刻意,

但輕鬆卻清楚的了知所有聲音的起伏。

有被動的、等待的意味。

 

在我們試著鍛鍊自己的專注時,

一開始我們因為念頭很多,

所以必須採取尋多伺少的方式,

以免一不留心,注意力就被頭腦抓走了。

等到我們開始熟練於專注,

我們便能以伺多尋少方式,

輕鬆而不費力的覺察自己頭腦的活動。

 

而耶穌所形容的等待,就是「伺」

非主動搜尋但警醒的覺知狀態。

 

臨在,

專注的不是某個特定的目標或意象,

而是此時此刻身心的所有反應。

 

在這種狀態下,你全副的注意力都在當下。沒有做白日夢、思考、回憶和期盼的餘地。裡面沒有張力、恐懼,只有警覺的臨在。你與整個本體,與每一個細胞臨在。

 

當我們的注意力清晰的處在當下,

會很自然地發現,

那些希望、恐懼、猶豫、執迷….

很難有存身的餘地。

 

就像你把房間的燈打開時,

之前在黑暗中,

心理面鬼魂、傳說、恐怖故事的想像,

便隨光明而消退。

 

如果還有緊張和恐懼

代表我們的內在,還有一些希冀和想像,

我們的臨在就有一些死角待覺察。

但不需要排斥,

把這些感受納入覺察範圍內就好。

 

在這種狀態之下,哪會有一個過去和一個未來的「你」,或者說是人格也可以,幾乎不存在了。可是,作任何有價值的都不會減損。本質上你還是你自己。事實上,你比之前更是十足的你自己,或者說,只有當下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跟過去或未來相關的人格,都不會是真實的你。

充其量,就是經驗和記憶的投影罷了。

在臨在中,這樣的投影會退去,

真正的「你」,才會顯露出來。

 

但是如果因此以為有個「真我」會永恆存在,

那又是經驗和記憶的投射了。

 

當下不屬於時間,

所以所謂的「真正的你自己」,

自然跟時間無關,

它不是那團經驗和記憶,

而是在每個剎那不斷變化,

活生生的生命本身。

 

一般人以為的「真我」、「靈魂」,

是過去、現在、未來一直存在不變的我之意,

剛好這樣的想法就是時間本身,

不是真正的你。

 

佛陀對此有一個非常美的比喻,

他說我們的生命,就像蠟燭上的火焰,

蠟燭就像我們的身體,火焰就像我們的意識。

我們常以為,

火焰是「同一個」火焰,貫串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但事實上,火焰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和燃燒的,

上一秒的火焰,和下一秒的火焰,已經完全不同。

所以要說火焰是「同一個」,其實是一種錯覺。

就像我們認為恆河是同一條河一樣,

但其實每一秒的恆河都是不同的,

因為每分每秒河裡的水都在流逝和變化。

 

而輪迴的現象,

就像一根蠟燭在用完前,

點燃另一根蠟燭,

雖然看起來

好像是同一個靈魂改變身體寄居,

但是其實每一剎那,火焰都是新的!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

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火焰在轉移蠟燭,

認為火焰(靈魂)是永恆不變的,是一種錯覺。

 

所謂的真我,

其實就是當下閃耀的光和熱,

裡面沒有「同一個、不變的火焰」的錯覺,

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覺知本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