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793271097_f.jpg

#粗體字為書摘

 

臣服──放下心理情感對本然的抗拒──也是進入未顯之空性的入口。

 

艾克提出了另一個入口:臣服(順服)

這是比較西方語彙的詞,常出現在基督教的教義裡面。

但艾克的臣服,明顯不是對上帝臣服,而是對此時此刻的臣服。

簡言之,就是放下對本來如是的抗拒,不論是認知上的和情感上的。

 

在藏密的語言,就是「安住於本然」,

在禪宗的語言就是「我執脫落」。

 

道理很簡單:內在抗拒切斷你和他人、和自己、和你周遭世界的連繫。它鞏固了我執所賴以維生的孤離感。孤離感越堅固,你受困在外顯世界和獨立形式世界的程度就越深。你困在形式世界的程度越深,你的形式身份就越堅固、越難以穿越。入口封閉了。你切斷了內在向度,也就是深層向度的連繫。

 

內在的抗拒,就是自我:

那個想要跟外境分離、區分自己獨特性的心理動力。

這樣的動力,

會讓你跟外界甚至你的本然失去連結,

也因此造成孤立感。

 

也因為孤獨感,你越抓著自我不放,

因為那是你僅存的東西了。

於是惡性循環,

越來越緊抓,也越來越孤獨。

這也造成了入口的封閉。

 

在臣服的狀態裡,你的形式身份軟化,變成它原本的局部「透明」,然後未顯之空性的光照才可以穿透你。

 

打個比方,我們本然的天空被濃厚的自我之雲所阻,

而臣服於當下,就像雲層的某處變薄了,

讓天空的陽光、月光和星光得以穿透進來,呈現出它自己。

 

敞開你生命的入口,讓你有意識地進入未顯之空性之權操之在你。與內在身體能量場連繫、深刻地臨在、撤離心智的認同、向本然臣服,這些都是你可以使用的入口──不過,你只需要用一個就夠了。

 

這裡,艾克提到

「內在身體」、「完整的臨在」、「撤離心智的認同」

以及「向本然臣服」幾個入口。

這些詳細的內容,在前面的書摘上都曾提到過,

大家可以去思索,並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來做。

 

那麼愛必然也是一個入口吧?

 

不,愛不是。一旦有一個入口打開了,愛就會以合一的「情感實現」臨在於你的內在。愛不是入口;愛只能通過入口進入世界。當你完全地陷在形式身份裡的時候,你不會有愛。你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找到一個讓愛可以通過的入口。

 

大部分人心中的愛,其實都是自我的延伸。

也就是說,在所謂的愛裡面都包含著自私和慾望。

即便救助窮苦,看似不求回報,

但其實還是隱隱然期待被別人稱讚和感謝。

故,這樣的方式,反而會跟愛錯身而過。

艾克的建議是:先找到入口,

然後自然而然的,愛就會呈現出來。

 

然後,我想要一提的是:

空性顯現於情感層面時,是以無條件的愛之形式呈現出來;

顯現於理性層面時,是以清澈洞見的智慧之形式呈現出來。

 

所以在佛教裡面,為何特別重視智慧與慈悲的完整呈現?

因為這兩者,正好是空性在理性與感性上的呈現,

若有偏重,另一部分卻甚少呈現,

那就代表透徹之處有差別,不夠全面。

兩者都通透,才是佛教修者的目標。

arrow
arrow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