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la_of_vase_ashtamangala_with_syllable_mantra.jpg

#粗體字為書摘

 

即使在從事日常活動的時候,也要感覺你的內在身體,尤其是在一份親密關係裡或與自然連繫的時候。感覺內在深處的寧靜。把入口敞開。在整個生命過程都能意識到未顯之空性是可能的事。

 

艾克在這裡開始說明感覺內在身體的法門,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他提醒我們,在愛中或者在大自然裡,

回到內在身體是比較容易的。

 

他也強調,

意識到未顯之空性

不僅僅是在靜心裡才能接觸到。

而是在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裡都是可能的。

 

你感覺它像一個處在背景的深度和平感。它就是不管外界如何變遷,卻始終亦步亦趨跟著你的寧靜。於是你變成了未顯之空性和外顯世界之間,還有神和世間的橋樑。這就是你與源頭連繫的狀態,這個狀態我們稱為開悟。

切勿抱著未顯之空性與外顯世界分離的印象。它怎麼可能如此?它是每一個形式裡面的生命,它是萬有的內在本質。它無所不在。

 

他形容它像是處在背景深度的和平感,

它就像能讓所有聲響呈現的寧靜空間,

沒有寧靜當作背景,聲音無法呈現,

所有的外顯世界,從未離開未顯之空性,

就如聲響無法離開寂靜而獨存。

 

你每天晚上進入深度睡眠的無夢階段時,就踏上了未顯之空性之旅。你與源頭融合。從而由它汲取了你回到外顯世界──獨立形式世界所需的生命能量。

可是在無夢的狀態裡,你不會有意識的進入它。雖然你的生理功能還在運作,「你」已經不存在於這個狀態了。

你能想像以全然的意識,進入無夢睡眠的情形嗎?它是無法想像的,因為那個狀態沒有內容。

 

這裡提到了藏密很高階的法,

就是無夢深睡中的覺知。

在禪宗裡,也有同樣有一個重要的公案,

關乎是否達到深度開悟的檢驗標準:

「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

 

我們可以把意識概分成三個狀態:醒、夢、無夢深睡。

在藏密和禪宗均非常重視修者在這三個意識狀態中,

都能保持臨在。

 

他們都不約而同的,

將其視之為深度開悟的重要的檢驗標準。

 

基本上,當我們能在醒時保持臨在就十分困難了,

更遑論夢與無夢深睡了。

 

但臨在要能貫串這三者,並且不被其淹沒,

這才堪稱修行有成。

因為無夢深睡,就是未顯之空性的體現,

在那沒有任何內容、概念、自我能夠存身,

就如未顯之空性本身,

能在其中保持臨在,就是進入空性。

 

未顯之空性不會解脫你,除非你有意識地進入它。這就是耶穌不說:「真理會讓你自由」,卻說,「你將知道真理,而真理將讓你自由。」的原因。

這裡的真理不是概念上的真理。而是超越形式的永生真理,你若不是直接知道,就是完全不知道。

不過你不要試圖在無夢的睡眠中保持意識。你這麼做,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頂多只能在有夢的階段保有意識。一超過這個階段,你就無能為力了。這叫做清明的夢境。它也許引人入勝、令人神往,卻無法讓你解脫。

 

我們每天睡覺,都會進入無夢深睡之中,

但我們並沒有解脫,

其奧妙在於

只有以完整的意識臨在其中,才能解脫。

 

有許多人熱衷於清明夢的練習,並視之為重要的修行方法。

意即想辦法在能記住夢境、進而夢中知夢,然後能操縱夢境。

 

這的確是某種意識上的成就,也十分不容易達成。

但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檢視:

1.你是覺知夢境,還是在夢境裡保持臨在?

2.你要的是意識的操縱控制,還是解脫?

這會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在乎的是前者,

那想在無夢深睡裡保持覺知,就不可能發生。

 

因此,運用你的內在身體,做為你通往未顯之空性的入口。並且保持入口暢通,好讓你隨時隨地都與源頭連繫著。對內在身體而言,無論你的肉體老邁或年輕、虛弱或強壯都沒有差別。內在身體是無時間的。

如果你到現在還無法感覺到內在身體,就使用其他的入口。究竟而言,它們都是同一個入口。有幾個我已經詳盡地談過了。我還會再做簡單的提示。

 

艾克認為內在身體是很好的入口,

能讓我們接觸未顯之空性。

但還有其他入口,他會再談。

arrow
arrow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