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ABC:佛教的供養法和他教的祭祀有何差別?


現在台灣佛教屬於北傳佛教的系統為主,所以焚香、點燈、鮮花、食物飲水供養的儀式,也頗為盛行。尤其密宗更是把它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修法,不論是薈供、修曼達、食子、火供……,種種日常或專修的儀軌,變成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這跟其他宗教的祭祀行為,在外觀上好像並沒有差別。感覺求神跟拜佛也沒兩樣,都是我拿一些東西去拜,不論是燃香、上供食物、點燈,燒一些東西,然後神佛就會保佑我,讓我的願望達成。

但是佛陀本人並不贊成祭祀,而且在戒律裡面還明確規定,出家人不得主持祭祀儀式,為信眾消災祈福,用以獲得供養,稱這樣的行為為「邪命活」。那麼現在的狀況,是否違反佛的教法呢?

這樣的矛盾要如何去處理?

 

原始佛法的觀點

首先,原始佛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也不贊成祭祀神祇來消災祈福。佛陀認為,人的禍福皆是自身業力所致,要改變自身狀況,就要在身口意上,停止造惡,廣修善行,以此來改變自身處境,才是根本之道。

祈願神佛賜福消災,希望藉由外力的干涉,來改變處境,不思反省自己的行為,不但效果短暫,甚至有時參雜撥無因果的錯見,這並不是有智慧的行為。不被佛陀所讚許。

更糟的是,以為只要有鬼神庇佑,就不用反省自己,就算繼續舊的行為造惡,也可一路順遂,那就墮入錯謬的邪見而不自知了。

這就好像自己不斷除賭博惡習,被追債的時候,不去戒賭、賺錢還債,反而找有力人士來躲避債務一樣,雖然短暫有效,但其實並沒有從根解決問題。等到最後,庇護力量抵不住業力時,反而會更加悽慘。

 

北傳佛教供養法的觀點

那現在我們修習供養法,是不是就違反佛陀的因緣果報觀呢?那也未必。供養法在外相上,跟其他宗教的祭祀雖然相似,但內在的見地是迥然不同的。只要見地正確,並不會違背佛陀的教法。這也是我們有別於其他宗教的部分。所以在修持供養法的見地心要上,我們要很清楚差別之所在,不然就跟其他宗教就一樣了。

 

那麼佛教裡修供養法的見地心要是什麼呢?

A. 修供養是累積福報,增長善心善行,不是祈求庇護。

當善心善行增長有力後,受到果報時,便比較有資源獲得支持協助,同時會有好的心態來面對失去。我們廣修供養、廣結善緣,在果報現前時,自然會有很多人支持和幫助,相對來說苦難就能夠承受。同時因為習慣於布施,執著比較輕,比較容易面對失去,內心的痛苦就變輕了。所以不是業報消失,而是面對業報的能力增長了。

這些效果,不是某佛菩薩或某神更改因果業報的緣故,而是自我力量增長的結果。佛教是重視智慧的宗教,明瞭因果,如此才會智慧增長,沒有智慧的信仰和修行,不是佛所讚許的。

B. 修供養法,主要的是培養布施波羅蜜、菩提心,故迴向佛道很重要。

我們修供養法,一定要回向佛道,把方向對準,若沒做這個校正方向的動作,很容易就變成一般的人天福報。

許多人在修供養法時,易生貪心,貪求福報。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變成來世享福之因,反而沉迷世間法,那就虧大了。況且供養法修持的目的,是培養捨心,減輕貪欲,若增長貪心,豈不是背道而馳?回向就是幫助我們鎖定方向,將福報導向解脫,避免迷航。

C. 供養護法的部分

在密宗裡面,除供養佛菩薩外,也供養護法。密宗很多事業,都是利用與護法的盟誓,和各種供養護法法門,來請護法們協助完成。

這就好像我們請各種專業人才,幫我們來處理世間的事務一樣。這沒什麼不對,但要清楚,這屬於世間法。第一,不可違反因果,第二,最好用於護持佛法事業,若用於滿足私人欲望,果報也會很驚人。

佛法的重點,永遠是出世間法,所以不可本末倒置。若是沉迷於護法威力,迷失在種種事業成就上,其實就遠離佛法核心,與他教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了。菩提心永遠是檢驗自己的標準。

總之,修供養法,見地要正確,不然跟他教的祭祀,就沒有兩樣了。

總之,修供養法,見地要正確,不然跟他教的祭祀,就沒有兩樣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靈性成長 佛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ler 的頭像
    Healer

    Healer成長與療癒工坊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