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期四原型-天真者原型(一)
天真者原型,是所有人格原型的起點,他是我們內心安全感的來源。天真者原型蘊育於子宮之中,在子宮中,我們是在一個充滿溫暖濕潤又受到保護的環境之中,在子宮的羊水中,我們不用呼吸,也不用飲食,也不用費任何的力氣,只要存在就好了,這是無比舒適的經驗。天真者原型是基於這樣的經驗所衍生而出的。
天真者原型和孤兒原型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內在孩童」。所謂的內在孩童,就是我們內在屬於孩童的原型。內在孩童有一種特質:他是自我中心的,且專注於自己的 感覺,並期待外在來滿足他的需要,他要的是被完全的照顧,就像回到子宮裡面一樣。所以內在孩童他是天真而任性的,同時也缺乏主動 創造的能力,他是一直期待外在來滿足他的。
天真者以為照顧會不請自來,而且相信外在或別人會無條件的給予他;而孤兒經歷到「失寵」,因而自我孤立或乞求重獲寵愛。孤兒的自我孤立,也是一種「退回子 宮期」的行為,這就像是我們感受到委屈時,躲在棉被裡大哭一樣:我們把自己包裹在棉被裡,下意識的模擬類似子宮黑暗溫暖的感覺,以撫慰自己。這時 我們是拒絕被碰觸或干擾的,所以形成了自我孤立。
天真者則是一直還處於子宮的安全感中,所以他會是樂觀的,甚至 是無懼的,有時近於無知。成熟的天真者,他雖然看起來不知道害怕,可是不是無知,他雖然明白社會環境的險惡,但是他還是保持樂觀,繼續行動。因為他明瞭安全感不是倚靠外在給予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所以他無所畏懼。
第一種尚未成熟的天真者,他會無視於實際的狀況,一廂情願(盲目?)的相信,社會或權威(父母或情人),應該如他想像的提供他的所需;一旦沒得到他要的照顧,他就會發脾氣或鬧彆扭來表達他的憤怒,而且會一點也不意識到他自己的責任,因為小孩子是不需負責的,他以為只要哭泣或發脾氣,別人就會照顧他。
第二種是單純的以為只要服從某種規矩或條件,他就會得到他要的愛。因此他拒絕意識到對方很可能一開始就是利用他的:他無法相信別人會有邪惡的一面,即使事情是那麼明顯。所以,有時被剝削和利用也毫無所覺,以為只要遵守某種規則( 不管對方認不認同),就天真的以為可以得到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