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 of light.jpg 

Healer上一篇對正念觀念的澄清,引來一些迴響。


其中有解釋北傳正念與南傳正念的不同,認為北傳正念要培養慈悲善心,所以強調心念的內容要正確。


關於這點,我想解釋得更清楚一些:正念的意涵,在佛經的原文就是SATI。所以,用中文望文生義的方式解釋是錯誤的。北傳的解釋之所以會偏離原意,就是翻譯時產生的落差所致。


南傳也培養慈悲心,並非北傳的專利。在南傳的日課裡,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觀是必修的,也是十分重視的。不然南傳重鎮國家斯里蘭卡,眼角膜的捐贈不會如此盛行。


但培養善心並不是正念(sati)的範疇,而屬於四正斷(sammappadhāna)的範疇。


正念的一個重點,就是不帶評斷的,覺知身心當下的反應。至於斷惡修善的部分,是在觀察身心反應,並思維驗證其過患或受用後,再加以斷除或培養。


佛法是講究智慧的道路。所有的教法,佛陀都鼓勵學人不要馬上接受,而是經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觀察、思維之後再認同或實行。這在葛拉瑪經裡講得非常清楚。


比如,為何要培養慈悲心?為何培養慈悲心是好的?


依照佛陀的教誨,我們應該去實驗,自己對別人懷有慈悲心時,我們的身心是否會更平靜祥和?如果是,再繼續觀察,為何它是有益的?並理解其有益的原因。


完整的觀察和思維、驗證後,再相信慈悲是好的,並培育增長它。


而若發現對我們的平靜祥和沒有幫助,那可以再深入看看,為何沒有?是否是因為被其他心行所雜染而導致的干擾?找出原因後再實驗一次,再看看是否是有益的?


如果確認慈悲無法對我們有所助益,那就先置疑。


總之,所有的觀察,都要先把「慈悲是有益」的觀念放一邊,像是做科學實驗般,實驗、思維、驗證,然後得到結論。這樣才會對「慈悲有益」的道理有深入的理解,對於實行慈悲時,也不會有所疑惑。


這跟只停留在「因為它是佛說的,所以我相信並實行」的信仰階段相比,對於慈悲的理解必然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只是因為那是權威所言,就去培養它,就容易導致懷疑和慾望的參雜。因為其中並沒有自己的理解和觀察,所以無從得知原因並修正。


所以,正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已經有既成的概念或偏見來做觀察,就如同戴上有色眼鏡看事物,只會看到自己偏愛的現象,就無法發現真相。

沒有真相,所有對現象觀察的思維也都無法正確了。


佛法的修習順序,是正念-正思維-正見,這每一步都有精確的定義與範疇。


佛法上的名詞通常嚴謹,為的是釐清一些混淆不清的概念,沒弄清楚,這樣會浪費修行的時間。所以這點是必須澄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