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 of light.jpg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評論儒家孝道文化的文章。說孝道倫理就是階級控制,是父母控制子女的手段,並評論儒家倫理是親子關係的毒素。

 

這論點也引起了許多年輕網友的共鳴,紛紛表示,父母用「孝順」這個枷鎖來控制他們,這都是儒家毒素所致云云。甚至有人還說英文裡沒有孝的相對應詞彙,足以證明孝道是落後文化,主張將儒家倫理廢除。

 

從這個論點網路廣獲共鳴的現象,我看到了幾個這現象下隱藏的問題:1.華人社會對個人界線缺乏尊重,2.對倫理原理的缺乏理解。

 

先說第一項吧。我認為孝道會被當作破壞親子關係的毒素,有相當多的成分,是根源於華人文化不尊重個人界線的反彈。

 

在華人文化中,父母的過度照顧和干涉,從在幼兒時期就十分明顯。許多小孩到了小學一年級,還不會自己穿衣穿鞋,甚至有的小孩到小學六年級,都還不會自己搭公車、捷運,因為都是父母接送,導致行動能力幼兒化。

 

到了青少年時期,要學什麼東西、要念什麼科系和學校,都被強力干涉。連自己的房間都無法自己整理,也不能鎖門的家庭比比皆是。

 

所以許多的華人朋友,對父母的過度干涉,有非常大的反彈。甚或有些三四十歲左右的朋友,也還一直處在這樣的關係結構和心理狀態中,未曾脫離。

 

人在叛逆期時,所要確立的是自我界線,這必然與父母的意志產生矛盾和摩擦,中外皆然。而在摩擦的過程中,不孝的罪惡感常被父母用來彈壓小孩,所以儒家的孝道倫理,就順理成章地背上黑鍋了。

 

但究其原因,並不是孝道的問題。原因在於華人父母對於子女的自我界線通常是缺乏覺知的(因為他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於是乎,過度的干涉、照顧、指導甚至控制,變成理所當然,甚至以愛之名,摧毀子女的自我界線而不自知。

 

被過度干涉的子女,通常在幼兒時期,自我邊界就未曾被尊重過,所以在青少年的叛逆階段,便會特別的嚴重和憤怒。所以許多的網友會深有共鳴,因為這是大家共通的記憶。

 

若華人父母對於子女的自我邊界,能有多一些尊重,孝道就會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儒家倫理中,是講「父慈子孝」,所謂慈,就是希望對方快樂。當父母慈,尊重孩子的自主權,那孩子孝,就會自然發生。若父不慈,又要求子孝,那是違反人性的,自然就反彈。

 

所以儒家的倫理本身並沒有問題,反而是父母不尊重子女的自我界線(不慈),卻單方面的以孝要求子女服從,才是問題之所在。

 

故以為打破倫理框架,就能解決問題,這是放錯重點了。殊不知,在沒有孝道倫理的義大利,也有相類似的「大媽媽」(big mama)問題,只是說詞由「孝」變成「愛」而已。

 

第二部分,有些人把倫理當作是階級控制。我想大概是受到馬克思哲學的影響,以鬥爭史觀來看待倫理所致。

 

但,什麼是倫理呢?倫就是秩序、次序,理就是道理。換言之,倫理是「使關係順暢運作的秩序理則」。

 

在家族排列的說法中,我覺得有一句話很能代表倫理的精義和作用:「讓愛能夠最自然順暢流動的秩序」。

 

父母是子女的源頭、先行者,他們開拓了一個場域和可能,讓子女的生命得以出生和安頓,這本身就是一種愛。

 

所以在子女的位置,能夠讓愛流動的最佳方式,是順服、敬愛父母、接受父母的愛護;而在父母的位置上,給予小孩關愛、尊重、保護和照顧,也是愛最自然的流動方式。

 

而當小孩長成了,父母該向後退,給予空間並祝福,而小孩也必須承擔起違逆父母的罪惡感,走向自己的路,成為自己。如此,愛才能自然的流動。

 

這樣的秩序,被儒家的先賢觀察出來,整理成倫理,因為如此,愛才能最順暢的流動,家庭會自然而不費力的和諧起來,每個人都會最舒服。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樣的精義並未被了解,因而使得倫理成為硬梆梆的教條,變成威權的壓制、互相折磨的枷鎖。

 

故重要的是對倫理精義的理解,而不是教條的複製與強制。有了理解,我們才會有彈性,才能因地制宜作適當的修正,而非削足適履,使得所有人都痛苦不堪。

 

一味地打破、顛覆倫理架構,並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就像文革,打翻了倫理後,並沒有新的架構重建出來,反而退回更原始的狀態:一切只以利欲相謀,愛被棄之如敝帚,這樣並不會更好。

 

這是我想提出的看法,給各位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ler 的頭像
    Healer

    Healer成長與療癒工坊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