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wheelrealm.jpg

#粗體字為書摘
一個情緒通常代表一個被強化,且蓄滿能量的思想模式。更由於它蓄勢待發的能量,一開始並不容易保持足夠的臨在以便觀察。它想要掌控你,而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

 

這裡艾克提出了一個困境,就是當我們充滿了情緒時,

要保持臨在,也就是正念,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因為有情緒,代表這個思想模式很強烈的在堅持自己,所以充滿了能量。

這強烈的能量,很容易把我們捲入其中,忘記保持觀察者的角度。

就像我們在看很強烈的電影情節時,

我們常常就不自覺的被它捲入,以為自己就是電影的主角,經歷主角的經歷。

這也是情緒讓人難以保持臨在的原因。

 

如果你因為缺乏足夠的臨在,而無意識的被拖進跟這個情緒的認同裡,這是常態,這個情緒就暫時變成了「你」。

 

這段就是在說我們「入戲」的過程。

 

你的思考和情緒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們彼此餵養。

 

思想會加強情緒,情緒也會加強思想。

怎麼說呢?

比如你覺得你被欺負了,一個受害者的劇本就在你的腦中上演:

你就像可憐的灰姑娘,他就像可惡的後母欺負著你。

然後你產生了委屈的情緒,

這個情緒讓你更投入那個腦中的劇本,讓這個角色更加的鮮明真實。

當你越覺得這個劇本的真實,你的情緒也就更加高漲。

如此不斷循環增強,最後你情緒爆發出來哭泣不已。

 

這就是這個惡性循環的狀況:

思想和情緒互相增強,讓它們顯得更加真實,並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思想模式以一個情緒的形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放大了的映像,而情緒使用它的震動頻率,繼續豢養這個原初的思想模式。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為情緒肇因的人身上,把能量餵給了情緒;情緒再把能量反饋給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復始。

 

這段跟我剛剛敘述的例子可以互相參看,應該就能更有感覺。

如果我們能夠很清楚這個循環的過程,

便比較能保持臨在,比較不容易入戲。

一旦缺乏你的參與,沒有你的添油加火,這個循環就轉不動了。

 

基本上,所有情緒都是一個最原始而沒有差別的情緒的變型。它的根源是來自於失去了對我們那個超越名相的本來面目的覺知。因為它無差別的性質,所以很難找到一個精確的名稱,來描述這個情緒。「恐懼」相當貼近,不過除了一個持續性的威脅感之外,它還包含了一個深度的遺棄感和不完整感。也許單純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為一個最適當的名稱,因為它和這個基本情緒一樣無等差分別。

 

這段話,其實跟佛陀的說法很類似,就是「苦」是一直存在於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的。

很多人都覺得佛陀言過其實,或者是悲觀,因為人生有苦有樂,怎麼說都是痛苦呢?

這種苦,是很細微的隱藏在我們的意識深處的,

它是一種不安的暗流,一直在我們的意識底層流動。

即便我們是快樂的,我們的內在深處仍然隱藏著不安。

 

艾克的觀點是,這個不安是來自於對於我們本來面目失去覺知。

佛陀則是認為,這個不安來自於無常:

我們內心深處知道,一切無常,終將消失,是無法把抓的。

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如何暢快,都像風中沙堡,終將消滅,因此惶惶不安。

 

不管是基於哪一種角度,艾克和佛陀都同意這件事:

(或不安)是一直在我們的意識底層流動著。

 

去對抗或剷除這個情緒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責任。這也是它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暫時地把痛苦給掩蓋而已。

 

頭腦或心智最重大的任務,

就是讓自己延續下去,最好能夠永生不滅,

但是生命就像手中的沙,不斷的在消逝。

所以頭腦很辛苦的創造種種戲碼、想像、投射,

讓自己能夠永恆和真實,也拼命地維持這個幻象。

但最深處,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