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e3aee9308d8b610a92ddd9904dc596.jpg



近年來,台灣的奧客指數有升高的趨勢,

這反映出台灣人在情緒層面有幼兒化的現象。

 

我們看看三歲前的小朋友,

在媽媽不立即滿足他的願望,

比如,不給他想要的玩具或糖果時,

他會如何反應?

 

他會拒絕接受事實,開始嚎啕大哭,

在地上打滾,尖叫、捶地,

甚至攻擊媽媽,打媽媽,說媽媽壞壞。

無法思考,也不處理現況,也不自我調整,

只有滿滿對外界的崩潰憤怒。

 

就像一個經典的廣告:

在別人買炸雞回來時,

一打開,不是他要的口味,

就立刻躺地打滾,哭叫:

「這不是XX基!」
 

如果崩潰撒潑的是小孩子,

我們可以容忍,因為他還小,

還沒有辦法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

但如果大人如此,

那就很可怕了。

代表他雖然形體長大了,

但情緒心智還是幼兒狀態,

這潛藏了巨大的破壞性。

 

這種拒絕所有處理方案。

只想要世界滿足他,以他為中心打轉的態度,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戀」(narcissism)

在鄉民的語言中,被稱作「公主(王子)病」。

 

對於期望的幻滅,人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上述的自戀崩潰。

第二種是開始承認,

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

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存在,

世界有它自己的運作節奏,

不會完全受自己控制。

所以開始去想辦法調適自己,

和外界妥協,

讓自己和外界能夠和諧相處。

 

這種過程,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分化」。

 

意即確認世界並不是自我意志慾望的延伸,

自己和世界並不是一體的。

開始學會,

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為自己情緒負責,

而不是一味歸咎外界不滿足自己。

 

分化是被當作成熟的人一個必要的過程,

分化越完全,人格越完整成熟。

 

而觀諸現在的台灣社會,

在情緒層面,

顯然是處於分化未完全者為多,

由奧客指數升高的現象,可以看得出來。

 

那為什麼有人分化的比較完全而成熟,

能和他人協調和妥協,

而有人仍然是個公主或王子,

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呢?

 

這關鍵是

其在碰到挫折時,養育者的態度所決定。

如果過度保護寵溺小孩,

在挫折時,還是一味指責外界,都是別人的錯,

而不幫助小孩認清事實,並尋求自我調適和妥協,

那就是讓他無法長大成熟的兇手。

 

當然如果分化的過程,

是用殘酷冰冷的遺棄方式,讓他自求生路,

或是用高壓強迫、甚或是情緒勒索的方式

讓小孩屈服,

這也在人格上也會產生傷害,

產生另一種人格的問題。

 

比較好的方式是,

容納理解小孩這種原始自戀的情緒,

但不要屈服配合,溫和而堅定的堅持。

等小孩的情緒過去後,

再協助他認清事實,

並一起思考妥協和調適的方案,

並馬上去實行,建立自己處理的信心。

 

這方法不僅是對小孩有用,

對自己沒有好好分化的自戀情緒模式,

也是可以自我修正和成長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覺察 碎碎念 心理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ler 的頭像
    Healer

    Healer成長與療癒工坊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