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images/70/107846/images/20110208133353051.jpg

自我期四原型-孤兒原型()

    要讓孤兒原型成熟,必須先明白其成型的原因。明白了原因,我們才能針對孤兒原型的根源加以治療,並使之成熟。孤兒原型源自於小時候我們被忽視的經驗。或許是父母親很忙、或者是其他的因素,我們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如肚子餓、跌倒),當我們哭泣或發出求救訊號時,這樣的情緒並沒被父母理會,甚或遭到壓抑和排斥,比如被父母罵:「不准哭!」、「吵死了!」、「自己想辦法!」。

     這時我們會體會到一種孤獨感和無助感:我們得不到任何的幫助,我們孤身一人處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產生了孤兒原型。

    同時,孤兒也喜愛以犧牲或受害者的形象或感受出現,以博取注意或關心,或者鞏固孤立自己的行為的正當性。在我們與別人互動中,被別人排斥或背叛的經驗,都 會加強孤兒原型的力量。這些經驗又加強了「我是孤獨的,沒人要理我、喜歡我、我好可憐。」這樣的結論。於是我們在這個結論裡面,產生負面的運用方式,就是 上一章所提到的,自我孤立或成為無尊嚴的取悅者,這樣的運用方式,又會讓自己更可憐或更孤立,造成惡性循環。

    但是難道這個原型沒有任何用處嗎?它只帶來痛苦或煩惱嗎?其實不然。這個原型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它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事情要自己面對,沒有人可以代替你處 理。同時它也讓我們明白到:現實和期待是不同的。它讓我們成長,不再處於無知和天真的一廂情願中,它讓我們認清事實。所以,孤兒迫使我們面對問題,意識到 問題的責任在自己,開始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們只有天真者原型,沒有孤兒,我們無法發展出責任感和面對事實的能力。

    那麼,如何成熟我們的孤兒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只要我們摒棄或逃避自己的情緒或想法,那麼,這個部份的人格或感受,就會變成孤兒。因為它是我們不要的、被 我們切割出去的,所以它就被迫孤立在我們的意識之外。但是,這部份的情緒或感受,他不會因為你的切割就消失,反而成為孤兒,從潛意識層面來影響你。

    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會清楚,排斥自己的某種感受,或者堅持自己是事件中的受害者,不願意改變,這都只是在加強自己孤兒的負面力量而已。

    而在宇宙中有一條重要的定律:你所抗拒和排斥的,將會持續在你的生命裡出現;你所接納和放下的,將成為你成長的禮物。接納自己不願接受的部份,用愛心與之相處,孤兒將不再是孤兒,會變成能自我負責,並且能平等給予和接受的獨立人。

    那麼,實際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照顧自己的感覺。也就是發展照顧者原型--而且是能照顧自己的照顧者。這個照顧者照顧孤兒的需要,接納孤兒的感受,體貼孤兒的心境,並給予支持但不溺愛。

    孤兒之所以覺得孤獨,是因為他從不照顧自己,也不讓自己被照顧。如果孤兒願意讓自己被自己照顧,那麼一切就圓滿了。因為孤兒如果向外尋求愛,卻不願愛自己,那麼別人再怎麼愛他,他也得不到滋潤。因為沒有人能完全知道你所有最細微的需要,並完整給予,除了你自己。

    如果孤兒陷入受害者情結,覺得別人虧欠他,並且堅持自己是對的,拒絕接受另外的看法。那也是一種形式的拒絕接受照顧,他把照顧自己情緒的責任丟到他人身上,要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對方沒有符合期望,就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其實,那時候孤兒內心在吶喊的是「我 好寂寞,誰來愛我!?」,但是孤兒不願面對這個心情,轉而變成指責和自我孤立,反而讓自己更寂寞。這時候,我們的自我照顧者只要對自己的孤兒說:「你還有我愛你啊!無論多少人不愛你,我還是會愛你的,因為你就是我。」那這一切自編自導自演的受害劇,就會瓦解而不復存在。

    有了自我照顧者的孤兒,會變得很體貼,因為他明白孤獨的痛苦;會變得很有責任感,因為他明白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會變得很獨立但又很溫柔,因為他不會再向人乞討愛,他已經能自給自足,讓關係成為平等的施與受。所以,下次如果孤兒出現,記得照顧自己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