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輪咒牌.jpg  

在佛教的修行體系,將身心靈分成由粗鈍至精微的五個層次,分別為色、受、想、行、識,統稱五蘊或五陰。

簡單的說明:色,就是我們物質的身體;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我們的意識;行,就是推動意識遷流變化的動力;而識,則是累世身口意行為經驗的庫藏。就佛教而言,修持就是為了超越對五蘊的執著,達到一切無明煩惱止息的涅槃成就。

關於五蘊執著瓦解的階段與步驟,以及其中會發生的現象,寫得最詳細的,莫過於楞嚴經了。這部經典,依照色、受、想、行、識的次序,很清楚的把解脫的步驟和境遇,精要而明確的描述出來,非常值得有下功夫的人參考。

所以我就大膽的引用此經關於五蘊解脫的部分,拿來當作文章的內容。當然,  我必須先聲明,這僅是我個人的解讀,並不代表此為經典的真實意義,大家可以自己參照原文參詳,或找尋高僧大德的註解為是。 是我個人引用經文以及解釋:

色蘊經文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這段文字是在解釋我們修行的下手處,以及如何脫離我們對色蘊的執著和其境相。我試著用我粗淺的認識,極其皮毛的說明: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

這是在說,我們靜下心來坐於道場之中,銷落我們所有的紛雜念頭。請注意「銷落」兩字,這大有學問。他不是壓制念頭喔!而是銷落諸念。

那如何銷落呢?如果我們有仔細去觀察,我們會發現,念頭本身,我們不需要去消滅它,它自己就會消逝。就像雪花片片,落向何處?它自然的就消散在空中。

所以不是用意念去消除它喔!而是保持清醒不被妄念所欺騙,不跟著它跑,不於原先的念頭上,念上加念,自然的,它就不滅自滅了。這是銷落心念最直接、也最接近核心的辦法了,是完全的無為法。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倘若我們時時清醒,在語默動靜中,均不隨妄念而去。慢慢的,我們的心念就會止息下來。到最後,所有的念頭都銷落乾淨了。此時,我們會發現,離開這些念頭,有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靈明覺知,無論在我們行動或著靜默時、或有沒有刻意的保持覺察,它都是一直存在的:念頭出來,清醒明白,你知道;失去覺察時,你失卻清明,你也知道!這個時時刻刻,始終如一的「了知」,就是「精明」。我們應當安住於此處(精明),入於定慧等持的三摩提境界。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此時我們因為還執著於物質身體上,所以這精明仍被身體所障礙,被侷限在其中。就好像一個眼睛正常的人,身處在完全不透光的地方,雖然這個精明是微妙而清淨的,但是心性還未透出光明,照破身體的障礙,像是閉眼後一團漆黑,無法看到身體外面的景色。這個狀況,稱之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如果我們持續的安住在此精明不昧的覺知上,到後來便會像是睜開了眼睛,十方法界向我們敞開一樣,身心內外、睜眼閉眼都是光明徹然,沒有任何的阻礙、沒有任何的幽暗不明,一切明明朗朗,無所不見。這時稱之為「對色蘊的執著滅盡了」,不再對色蘊有所執著,解脫了色蘊的束縛。我們觀察這個色蘊執著的來由,是因為誤認「身體是堅固真實的存在」之妄想所導致的。

接下來我們會進到下一步,談談受蘊的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