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佛母咒輪.jpg  

高層體會的瞥見,是起點不是終點

    為何我提出這個資料來當作修行的次第呢?在我們前面曾經提到,低層的執著還存在時,有時候因為某些因緣的觸發,打斷了對五蘊的執著,在很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高層體會。但是,這只是一個起點,讓我們能夠意識到生命有某種高度是存在的,但不代表我們完全解脫了。

    比如說,我們因為某些因緣的觸發,瞥見了想蘊執著的止息,一切的念頭都在當下自然銷落,來無所黏、去無蹤跡。就會產生近似於自然靈啟的體會。但是,這只是一個瞥見,像是一個道標,讓我們對修行的方向,有清楚的輪廓。這個經驗過去了,我們可能又回到煩惱執著的狀態,無法時時處於這樣的體會當中,甚至此生再也不會發生。

    高層體會在身心的各個層面呈現的量,在佛教中,稱之為「證量」。證量越高,代表高層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呈現的時間越多,在身心五蘊的各層面的執著越少。有體會而無證量,其實是沒牙的老虎,濟不得事的

理則頓悟,事則漸除

    這個現象,在楞嚴經提出他的看法: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則漸除,因次第盡。

 

    什麼是「理」呢?就是我們的高層體會。因為有了高層體會,我們對於修行的理路與方向會頓時清晰起來,所有的疑惑會一掃而空,在特殊的因緣的剎那中,接觸到無所執著的狀況。此時會洞見宇宙的本質:本來現成,無修無證。這時候,行者會有「完成了、不必再持續修持了」的錯覺。

    但這其實只是清除了修行的疑惑,知道該如何開始修行而已,真正要下功夫的還在後頭呢!在低層尚未解脫的執著,還是必須回過頭來,一一清除才是。故禪宗雖提倡「頓悟成佛」,但也有「悟後起修」的說法。

    而「事」呢?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現況,也就是實際的情形。這部分楞嚴經提出的觀點我很贊成:要真正在生命中,穩定而圓滿的呈現無所執著的境界,是無法躐等的,還是必須一步步由低到高,由粗至細,依照次第的解脫,才可能完成。不然,高層體會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從此不復發生。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修行要落於實處的原因。因為只是理上的體會(雖然那也十分不易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無法在身心日用中活出「它」來,那如同竹籃打水,僅是一場空幻罷了,到死亡來時,完全派不上用場。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從色蘊開始解脫,逐步的完成它,將證量逐步的擴充起來。不然空言高妙的道理,在生活上卻處處執著,那有什麼意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