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看到對一個佛教徒對戒律的見解,我覺得很有趣。
這看法中,認為佛法的目的在於解脫,但如果以為解脫是透過持守戒律換來的,執著於戒律的框架,那反而與解脫背道而馳。所以倡議「自性戒」,只要念 念無住,就是在守戒,對於戒條可以不用那麼在意,只要沒有執著就好了。
此說法陳義很高,好像也言之成理,但其實這種說法有很大的危險。
為什麼呢?因為執不執著只有本人自知,是很主觀的。甚至,自己是執著的,但卻自欺欺人,以為自己很解脫,這種人在所多有。
所以抱持了「自性戒」的說法,又揚棄了實質戒律的行為規範,這意味著,有沒有守戒,其實是他自己說了算,別人也管不著。既然沒有外在的標準,只是看自己內心怎麼認定,那麼流弊就很大了。
舉例來說,有人同時與多位女性有親密關係,卻說一切皆空、無我,他不執著任何一人,也沒有一個「我」在跟這些女性交往,跟他們的親密關係只是空性的遊戲。他持守的是自性戒,所以這些行為,無礙解脫。
但這是解脫嗎?這是惡取空,是濫用空義遮掩恣行慾望的詭辯,實不可取。
佛陀涅槃前的囑咐:以戒為師,是有深意的。
如果戒律形式那麼不重要,為何佛陀離世前如此叮囑?為何不說以慧為師?分明智慧才是解脫的關鍵,不是嗎?為何是以戒為師呢?就是預見此種狂慧損害正法所做的囑咐。
而且持戒與否,與佛法法脈的延續時間長短有極大的關係。阿含經裡記載,佛不忍大迦葉尊者年老仍受持頭陀苦行,允他不用受持。大迦葉尊者拒絕,仍堅持受持此戒行。佛因此讚嘆,尊者此舉,使佛法得以多住世五百年。
尊者已然解脫,而頭陀行也不是解脫必要之戒行,他大可不用受持,為何仍然要這麼做呢?是為後世榜樣,增加未來際的行者對佛法的信心,也增加效法此行,協助學人解脫之可能。
雖然,我們完美的持守戒律,不一定就能夠解脫,還要看解脫慧是否成就。但是,真正解脫的人,他的言行會自然地符合戒律,根本不會犯戒。對他來說,持受戒律是毫無困難的,又能延長佛法住世時間,何樂不為呢?
所以,對佛教解脫者來說,雖然戒律可能已經對他沒有什麼意義,但他一定會守戒的。因為這關乎佛法的延續,一個身受佛陀教化恩澤的人,怎可能忍心破壞?
所以,如果有人打著佛教招牌,行為卻背離戒律,我們可以合理懷疑,他尚未解脫,別驟然相信他自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