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images/70/107846/images/20110208133354604.jpg  

修行,修的是「行」

   修行,這兩個字在佛法來說,是分別有著意涵的。「修」,有修正、更動的意含在內。而「行」呢?「行」在佛法上有幾個意思:一個指的是「行蘊」,即推動心念遷流變化之動力,同時也有我執的意思。另一個是「行為」,指的是身口意的行為。

   所謂修行有成果,就是內心那個不斷遷變的推動力被改變了,不再執持原來緊抓不放的觀念、情緒、習慣以及意識型態,然後身口意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表面上的置換概念、修練能量覺受,甚或壓抑自己的慾望以符合戒律,嚴格來說,都不是修行核心之所在。因為,這些都不能從根本去變化「行」。

   打個簡單的比方,像是大海的潛流,向某個方向流動,產生了漣漪、海浪、浪花、漩渦…種種不同的型態,但整體的動力方向仍然是一致的,不會因其形式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故我們改變的若是海流表現的形式,而非對深層潛在的洋流本身下功夫,那麼,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在本質上是沒有改變的。

   因此,修「行」要改變的,是那個推動我們身口意行為背後的潛流。也就是說,修行是要從較為根本的地方去轉化我們的素質,或說我們的存在狀態,才算是擊中要點,有真正搔到癢處。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想要檢驗自己的修行是否有成,應該觀察我們的「行」,是否有所變化?如果有,那恭喜你,修行上路了。

   那我們怎麼觀察「行」呢?既然它是潛流,就代表它是很隱晦、不易覺察的,那我們如何下手?

   其實,最好的機會,是我們可以從我們遇到逆境時,自己當下第一反應裡所在乎和緊抓的是什麼,由此看出端倪:有人在乎的是面子,有人在乎的是利益,有的人則在乎自己是否安全。從這些直覺、不假思索的感受和反應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執著不放、拚死維護的對象和動力是什麼。

   如果我們修行有上路,這些執著和動力,自然會漸漸鬆脫,乃至於不再成為自己的問題。如果修了十幾年,死愛錢的還是死愛錢,愛面子的還是愛面子,渴望別人愛的還是急急忙忙找人愛他,那說他有修到重點,我是深表懷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