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是寫給另類治療師為業的朋友參考的。
後來發現,我還是站在個案的角度來出發的,
所以一般朋友也可以看看用來評估治療師的專業度,
以及自己在治療上,碰到瓶頸時尋找洽當治療方式的參考。
第一個,是過度膨脹自己療法的效果和涵蓋範圍。
其實每一種療法都有它主要治療的層面和比較適當的病症,同時,也有其極限。
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療法的極限和範圍,
對於非擅長領域問題,能有胸襟轉介,
我認為是治療師的基本素養。
倘若一個治療師對自己的療法
能處理什麼問題、不能處理什麼問題,
都搞不清楚的話,
可以合理懷疑他的專業能力或者道德修養。
要小心會吹噓自己療法或產品多有效又多神奇,
能治療的問題包山包海的人,
這種「治療師」大部分是騙子。
這個部份,我想以前的文章有提過了,就不詳述。
第二個,對於負面情緒有過於鼓勵宣洩或壓抑的立場。
在較為深層的療法中,常常會因放鬆軟化了表意識的壓抑,
進而觸及個案過往的心理創傷,導致負面情緒的釋放,
此時治療師處理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也影響了治療最後的效果。
害怕處理負面情緒、或面對個案情緒時手足無措,
所以刻意壓抑情緒的釋放,是缺乏經驗的治療師常犯的錯誤。
解決這類的狀況的方法,就是跟隨資深的治療師實習、累積經驗,
經驗多了,就會知道如何處理,也就不會慌亂。
再下來就是稍有經驗的治療師常犯的錯,
就是過度鼓勵宣洩情緒。
許多治療師有一種迷思:負面情緒宣洩越多越好,創傷會隨著宣洩而被釋放。
甚至有的治療師,
以個案負面情緒釋放與否來評定治療是否產生效果,並引以為榮。
其實,這是不盡然的。
負面情緒的宣洩,不一定帶來創傷的解決。
能帶來創傷解決的情緒釋放,
其所釋放的情緒屬於「原始感覺」或「真實感覺」。
而宣洩了情緒之後,對個案本身沒有幫助的,
則是「次要感覺」或「衍生感覺」。
什麼是「原始感覺」呢?
顧名思義,就是當事件發生時的當下,最真實、貼近自己的感覺。
通常負面的原始感覺,來自於愛的流動被截斷或傷害。
當原始感覺在被充分 表達後,便會結束,不再卡住。
創傷就像火焰般把自己燒盡了,不留下任何的殘餘。
這通常伴隨著明悟,明瞭所有的緣起:傷害本身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如何止息。
同時也因為愛重新獲得流動,寬容和慈悲的感覺,也會擴展開來。
那什麼是「次要感覺」呢?
簡而言之,就是基於原始感覺,再從頭腦所衍生的感覺,
這樣的感覺已經遠離了真正最原始的感覺,缺乏真實的基礎,
是頭腦創造的夢或戲劇。
其主要的成分是自憐、覺得自己有理由生氣、沮喪、
以及種種陷入內在心理劇本的反應。
因為這樣的感覺本身沒有真實的基礎,
所以耽溺在這樣的情緒當中是沒有意義的,
反而會加強對這個問題的認同,削弱治療的能量。
次要感覺的特徵,其實很好分辨:情緒本身會一直自我延續,沒完沒了。
因為它的功能主要是延續自我重要感,或者情緒存在的合理感,
所以它永遠不會自己停止。
所以當我們發現,我們在某種情緒宣洩中反覆許久,
而沒有任何的解脫時,
我們就可以確定,這情緒便是次要感覺 。
如果治療的過程長期處於這種狀況,
反覆宣洩而沒有任何真正行為上的改善,
那表示在次要感覺上逗留太久了。
同時代表治療師缺乏分辨原始感覺和次要感覺的能力,
將治療的重點放在次要感覺上,
這時最好考慮換個治療師。
當一個人陷在次要感覺中時,此時唯一有幫助的方式,
就是保持正念,停止沉溺在其中,
冷靜而不帶任何批判的看著情緒本身。
通常它會很快的失去力量。
「虛假的事物,會在你的注視下消失」,這是很好的口訣。
能精確的分辨出主要和次要感覺的治療師,
我認為,他的品質,是相當值得信賴的。
第三個,分不出感覺和療效的不同。
頗多治療師很在乎個案當場的感覺,
覺得如果案主「有感覺」,這個個案就是成功的。
其實,有感覺和有效果是不同的。
人的感覺可以被創造,但是效果是無法創造的。
過度關心或在乎感覺的治療師,
往往會不自覺的暗示個案有感覺治療才是有效,
然後個案下意識的配合演出 。
但這種創造出來的感覺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一場戲,只有滿足治療師或個案渴望的功能,
但沒有任何實質的效果,
這是治療師極需避免的。
海寧格大師有句話是治療師必須謹記在心的:「治療師不服務個案」
就我個人的經驗中,也有許多當場沒有任何感覺,
但是事後卻非常有效的治療。
所以不用害怕個案沒有感覺,而要評估是否有療效!
覺察並節制獲得成果的渴望,避免暗示個案,
是治療師應該具備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