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與內觀(Vipassana) (83)
- Jun 03 Fri 2016 10:34
修行沒進步一定是不夠努力?
- Oct 30 Fri 2015 11:50
無我不是變成冰冷的石頭
最近喜樂對於佛法上的誤解比較有興趣澄清,所以就多寫一點,對於佛法沒興趣的朋友,就抱歉啦~
有朋友說:『對於「內心的觸動」需至少具備兩個條件:1.有兩個主體以上的「互動」,2.在互動中所產生的「連結」。如果「沒有主體」、「無我」,也不會產生「互動」,更不會有「連結」,那麼如何產生感情?』
因為這裡講到了無我,然後又對於無我的內涵,有一些令人混淆的敘述,所以我想加以澄清。
- Oct 08 Thu 2015 10:12
對於正念的意涵再度辨析
- Oct 07 Wed 2015 10:40
什麼是正念?
正念,在佛教界是常常被使用的名詞。北傳佛教的法師們,常解釋為「正確的心念」,要我們常保自心的念頭是良善的云云。這個解釋其實是錯的。
正念,巴利文:sati,梵文:smṛti,又譯為念根、繫念、念住,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心念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以正確的方式來修習念,被稱為正念。
所以,正念強調的是念住的方式要正確,而不是念頭的內容要正確。這是很大的混淆,必須加以澄清。
- Sep 15 Tue 2015 12:20
[轉錄] AN03‧65 葛拉瑪經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葛拉瑪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葛拉瑪人陷於困惑之中。而世尊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他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而且還替葛拉瑪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 Aug 11 Tue 2015 11:15
上癮(葛印卡老師講述)
- Aug 09 Sun 2015 20:12
解脫必然是現量
這個標題有佛教專有名詞:「現量」(不是很殘酷的限量喔~)。這對很多朋友來說,應該是很陌生的。
現量的意思是,不透過概念、語言、文字的介面,直接接觸事物本身認識的對境。這裡的「現」,是當下、現前、直接的意思。
- Aug 03 Mon 2015 17:47
聊聊戒律
在網路上看到對一個佛教徒對戒律的見解,我覺得很有趣。
這看法中,認為佛法的目的在於解脫,但如果以為解脫是透過持守戒律換來的,執著於戒律的框架,那反而與解脫背道而馳。所以倡議「自性戒」,只要念 念無住,就是在守戒,對於戒條可以不用那麼在意,只要沒有執著就好了。
- Feb 14 Sat 2015 11:39
心有疙瘩就別做
- Jan 07 Wed 2015 09:40
修習佛法的誤區:分不清概念法和實際法
- Aug 22 Fri 2014 11:41
淺論佛法中的因果觀
因果業報算是在東方社會耳熟能詳的觀念。在台灣,基本上被視之為佛教的專屬教義。
但是在民間信仰,又把佛教的因果觀簡化到扭曲的程度,導致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出現。我想粗淺地做一點澄清,以區分出佛法中對於業的看法與其他信仰的不同。
- Sep 29 Sun 2013 07:34
感受與正知的重要性
感受與正知的重要性
發表人:葛印卡S. N. Goenka
法根除痛苦且給予快樂。是誰給予這種快樂?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體內的無常,帶來快樂。這也就是為什麼你一定要禪修,並且持續地覺知無常。
-- Sayagyi U Ba Khin
- Aug 16 Fri 2013 10:28
十日內觀課程心得(完)
- Aug 15 Thu 2013 10:56
十日內觀課程心得(4)
台灣內觀中心http://www.udaya.dhamma.org/
疼痛是一種波動
後來漸漸的功夫上路了,慢慢的身體空白覺知不到的部分,一個一個的顯現出來。有些位置,開始能感受到該部位上,精微的感受,像是輕微的電流,溫溫麻麻的,帶著一定的頻率,接近「嗡」的音頻頻率。
這時候,我心想,我可以對最疼痛的膝蓋和腳踝部分,作深入一點的觀察嗎?於是在感知這些部分的時候,把心念略微收攏集中,向疼痛部位內部看去。
- Aug 14 Wed 2013 11:39
十日內觀課程心得(3)
- Aug 13 Tue 2013 11:36
十日內觀課程心得(2)
台灣內觀中心http://www.udaya.dhamma.org/
內觀的進程
第一天到第三天,我們學習觀息法,平伏散亂的心緒,幫助我們產生專注力和定力,這是為接下來的內觀做好準備。這段期間我們持戒、修定,然後開始內觀法門,進入內觀智慧修持的階段。
第四天到第九天是正式學習內觀法門的時間,方式是由頭至腳趾,再由腳趾到頭,有次序的、詳密的、不遺漏的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感知該處身體的感受。每天老師都會以有次第、有順序的方式,慢慢引導我們熟悉這個方法的操作。
- Aug 12 Mon 2013 14:45
十日內觀課程心得(1)
台灣內觀中心http://www.udaya.dhamma.org/
緣起
很早之前,就想參加內觀的課程了,因為我一直對於南傳禪修的法要,有著高度的興趣。之前也讀過不少南傳佛教大德的書籍,對於其法要也有大致上的了解。